“哦,这么说俺答汗应该已经有了安排。”
魏广德笑道,“如此也好,我们静观其变,看看俺答汗到底是属意黄台吉还是把汉那吉。”
“魏阁老说的是,末将也很是好奇。”
刘守有这会儿也是一脸谄笑说道。
自从“家天下”统治开始,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便渐渐成型,到周初定型,规定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此外,如果出现皇后即无嫡子,皇帝也无长子的情况下,就只能过继过来一个宗室子。
但既然是宗室,论起出身来,归根结柢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人们自然会议论谁更加贤能,谁能治理好国家。
不过所谓贤明也不过是托词,说到底还是皇室怎么选择。
这就是汉人选择皇帝的方式,看出身,嫡长乎,之后才是贤明否。
但是,在中原坚持了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流传到北方的游牧民族。
与中原正相反,蒙古人坚持的是“幼子守灶”,也就是由最小的儿子继承父母的财产。
在父亲还在世时,儿子们就一个一个分家出去,越大的儿子走得就越远,走时可以带出家族的一部分财产跟牧群,最终留下小儿子,继承老爹的大部分家产。
蒙古人把小儿子称为“斡赤斤”,意思就是“看守火和灶的人”,是家族的根基,不但将来要继承家业,平时父兄出征,还要承担留守老营的任务——这便是所谓的“幼子守产”,或称“幼子守灶”。
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长子术赤被封在万里之遥的钦察草原,次子察合台是在更靠近本土的河中和西域地区,幼子拖雷在大汗身边协助处理军务。
而在成吉思汗壮年的时候,外出征战,总是安排幼弟帖木格,留驻蒙古本土并照顾老母亲诃额仑,都是这一习俗的反映。
当然,这里也要澄清一个概念,幼子守产,守的是“产”,而非大汗的权位。
从成吉思汗时期开始,蒙古的汗位继承是由大汗指定或者通过忽里台大会选举产生。
忽里台又称忽里勒台、呼拉尔,其实就是汉语“聚会”的意思,直到今天,蒙古国的议会仍称“国家大呼拉尔”。
但是在忽里台大会前,老汗的指定也是最为有效的一个程序,他可以在临终前指定谁做为他的接班人。
在魏广德看来,如果通过忽里台大会选举新的大汗,则黄台吉当选的概率很大。
因为战功,黄台吉最年长,早年就跟随俺答汗四处东征西讨立下许多战功。
这在蒙古人选举中是一个大大的加分项,虽然这几年和明军较量里吃过大亏,但早年的功绩却不是可以抹杀的。
但魏广德越来越感觉,俺答汗似乎有属意其他人的意思。
他没有选择自己最小的儿子札木苏,也就是倚儿将逊台吉做为守灶人,而是让孙子把汉那吉去了归化城,自然就有把身后一切留给把汉那吉的意思在里面。
虽然不能就说俺答汗有意让孙子继承汗位,但只要不明确继任者,如果拖到忽里台大会,那可能就会有许多难以预测的情况发生。
“蒙古那边,锦衣卫要盯好了,有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
魏广德开口吩咐道。
“是,魏阁老,你看,我们要不要也插把手进去,把水搅浑。”
刘守有小心翼翼的问道。
“不要了,蒙古如果能够和平交接权利对我大明是有好处的。
如果乱了,好处也不小,但是局势就不好把控了。
真的很难选择”
魏广德只是摇摇头,说了句。
人蒙古内斗的话,或许都想获得大明的册封,会对大明恭敬,但那也只是有可能。
说不定俺答汗几个儿子还想用手里的兵马向大明索取更多,难以方便他们内战,那就麻烦了。
他们会先向南征伐,再回草原内斗。
俺答汗儿子不少,其中至少有两个都对大明有些虎视眈眈。
如果是黄台吉继位,其实魏广德还更能接受。
至少是个手下败将,他心里对大明的阴影将影响他的决策。
其他人,那就不好说了。
‘对了,我记得之前锦衣卫发回来的情报说,那顺义王妃好像一直在学习我汉家文化?’
魏广德忽然问道。
他有点印象,好像是说三娘子不愿意延续蒙古传统,在老汗死后改嫁新的大汗。
这就预示着,不管是黄台吉还是布言台吉,或许都不是三娘子相加的。
就算是把汉那吉,他也有自己的妻子,三娘子更不可能改嫁他名义上的孙子。
“确实如此,这顺义王妃钟情汉家文化,请了两位老师给她授课。”
刘守有边说,边察言观色,见到魏广德脸色微变,马上就继续说道:“魏阁老,若是有何需要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