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与地面上的样式几乎一样的地下房屋,唯一的区别在于,有很多时候会看到河络用作住家或者作坊的房屋,就是用原有的整块巨石直接雕刻出来的,这些房屋内部往往也加装了可以遮蔽的萤石照明工具。
一个完整的河络地下城,通常总能明确区分居住区、工作区和采矿区三个部分;饮用水系统、排水排污系统非常完备地结合着地下水脉修建完成;地下以食用菌类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家畜养殖都有专门的区域;阿络卡和苏行们的议事厅往往和部落的藏书殿修建在一起;供奉地火的神殿是工作区的中心位置,通常还会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在这旁边。河络民众在专职苏行的安排指挥下有条不紊地维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转。总有足够多的隧道通往地面,这些隧道甚至可以通行河络的驮鼠大车,有相当一部分河络是住在地下但却在地面上劳动的。
河络地下城的规模记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多次被刷新。在“第一次叛离真神”之前,河络的地下城已经有方圆超过十里、高超过二十丈规模的字记录。漫的河络避世时期,地下城的规模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到北邙之盟订立的时代,北邙山和雷眼山都出现了方圆十五里以上的大地下城。到了填盍纪中叶,由于北邙山河络遵守北邙之盟外迁以及与外族交流的增进,北邙山地下城规模的发展有所停滞,而不受盟约限制的雷眼山,则出现了好几处由数个地下城组成、以大量的冲橇为联系纽带、贯穿雷眼山脉的地下城群。
创造之门
创造之门位于北邙山脉的无诺峰山体内部,无诺峰的意思是“太初之山”。河络坚信上古时代的祖先就是由此受到创造真神的眷顾,开掘地心并获得神圣强大的地火。阿络卡从这里取得真神垂赐的地火,并将地火传播到每个河络部落中。
据河络典籍及众多河络民间记录,这座巨大的洞窟原本是一处天然的地穴,经过历代河络望族阿络卡主持,无数的河络工匠虔诚的精工修造,使得这里既有精工雕饰,又不失其天然貌。而河络们每年都会将各个部落最优秀的一件作品呈献到这里,作为对神的无上供奉。可以被选召的作品,都是最为精湛的,而这对于作者,更是无上的荣耀。
创造之门的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这处圣地的正门。这道隐匿在山体内的大门,被用河络历代最为精密的“障”所保护,外族既无法识破,更无法破除,也就永远不能一窥创造之门内的真实面目。整道大门由两根达十二丈的整块条石支撑起一根九丈的条石,形成梯形结构。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条石上镶嵌了无数精湛的制造品,它们品种繁杂又形态各异,而整个镶嵌工艺精湛绝伦,浑然天成。
门后是一条高九丈,宽百步有余,纵深一里的通道。通道两侧的洞壁上,沉积形成的山石花纹如同经卷的书页。最为神奇的是,这里墙壁上“书页”一样的天然花纹中,有十二“页”是最为纯净的萤石,加上一直延伸到通道尽头的光洁的萤石天花板,照得整个通道亮如白昼。而非萤石的“书页”上则点缀着精美的浮雕和壁画,通道的两侧也都堆满了各种精美的制造品。
通道的尽头,是一间有着光滑的球形穹顶的巨大石殿。石殿中没有地板,石壁笔直地向下延伸着,除了从通道延伸向石殿正中的一小块圆形平台,没有任何的立足之地,而平台之下百余尺就是翻滚的岩浆。这个石殿在河络语中被称为“库穆”,意思是永不熄灭之地,是河络的地火之源。石殿朴素而庄严,见不到任何修饰的痕迹,与外面明亮通道中不遗余力地雕饰和虔诚的供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年地火节前夕,来自各族的梦火者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汲取火种的仪式,火种将会保持在每一座河络地下都市的地火圣殿中,直至第二年新的火种到来。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