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10章 会考(2/3)

作者:实朴
日里来贺喜的络绎不绝。对于蔡家人来说,更是特大的节日。

按清代科举惯例。恩科乡试的次年,举行恩科会试。刚刚中举才数月的蔡元培,于1890年春初便出发入京赶考。

他与好友徐维则同行。先至杭州,然后到上海,住在徐维则家有股份的北京路一个客栈。因为时间还早,在上海停留数日,徐维则带着好朋友,游历了外滩,崇明岛;两个人还跑到苏州,玩了拙政园和虎丘。

徐维则(1867~1919) 近代藏书家。字仲咫,号以愻,亦作一孙,别号贻孙。浙江绍兴人。伯父徐树兰,父徐友兰,均是著名藏书家和学者。蔡元培在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1886~1890)到徐家就是为他做伴读。与蔡元培为同科举人,那个年代,同科当然是不寻常的缘分。

两人游览十里洋场之后。乘招商局轮船由海路北抵天津。换乘内河船到通州,再坐马车进入北京。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蔡元培首先参加了会试的初试三场考试,会试房官王颂蔚完蔡的首场试卷,觉得简直不像是八股文,特别的震惊。

“及二三场卷,则渊博无比,乃并三场荐之,且为延誉”。蔡元培遂考取了第八十一名贡士。

清代科考还规定,会考中贡士的,须经过复试列出等次,再参加殿试考中即为进士。不同的是,先前所有考卷,为防作弊,试卷都是经人抄写后,再交给考官去看。而复试和殿试的考卷是不用别人誊写,直接呈上的。这样,书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复试和殿试是在会考后进行,而蔡元培是两年以后才完成的。

关于其中原因,说法不一。主流说法来源于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曾任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蒋复璁。

据他说,蔡元培会考结束后,就去看望乡试中举的考官李文田。

李文田特别关心蔡元培这个学生,一见面顾不上客气,就赶忙问答卷情况。蔡元培早有准备,把自己考卷的草稿呈上。

李文田接过仔细看过后捶胸顿足,一个劲的说自己该死。蔡元培惊问怎么回事?

李说:“我早就想到了,本来要在你考前提醒你,一定要中规中矩。天算不如人算,就在你来京前,我有紧急公干外出,刚刚回来。我应该委托别人和你讲的,既然想到了……”

说完,李不住的叹息,很是自责。

蔡元培想不到李大人对自己如此眷顾,十分感动,反而一个劲的安慰对方。

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李文田特别痛心,说会试通过虽然也很难,但和乡试相比,参加的人数总是少很多;正常情况下,根据蔡元培的才学,过关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不节外生枝。

“这一耽误就是几年。”说着,李文田又长长地叹了口气。

离开的时候,蔡元培还有些不死心,问李大人,真的一点希望都没有吗?

李肯定地说:“这些主考大员,人品都没得说,可一个比一个顽固。像你这样的文章,能把你的卷子阅完,已经是难为他们了,想入他们这些墨守成规人的法眼,想都不要想。”

蔡元培听了后,不能不心服口服。想自己能够中举,纯属运气好,碰上欣赏自己文风的李大人。这样的好事,能遇上一次,已经是千载难逢了,哪能再次降临到自已头上。

离开了李府后,回去收拾了东西,很快就离京返家了。得到高中的消息时,复试和殿试都已经结束了。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复试和殿试特别看重字写得怎么样,蔡自知自己的书法很一般而知难而退。

蔡元培晚年所写的《自写年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