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二章 祸起萧墙(1/3)

作者:公哲
异语12

如何评价赵武灵王?

二楼(风大可稍息否):第一个建立君主退休制度的君主。但没有玩好。

三楼(天天送一血):就个人浅薄的历史知识来看。感觉无论是秦世系还是赵世系,这两家的英主都是标准的前期英明超神,后期太浪翻车。赵武灵王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四楼(小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战国论

公元前298年,赵雍传位给儿子赵何,亲赴秦国考察,见识了对手,也震慑了对手,关公单刀赴会般,从容凯旋,赢得了首胜。

公元前297年,称“主父”的赵雍率军巡视夺下的云中郡和雁门郡。

周朝时候,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天子将这块地交给我,我治理的如何,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神奇的,天降祥瑞的大熊猫、长颈鹿、白化鹿之类,带给天子。

天子去诸侯处叫巡狩,巡视一下诸侯帮自己守的地方,考察一下是否和诸侯说的一样国泰民安。社稷,社是庙堂上祭拜先祖,稷便是五谷粮食种蚕养桑。

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不适合出访,而且一年大事,无非耕种,“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斯之谓也,所以春秋是天子出巡的时候。春天,天子出门看看插秧的情况,见到买不起麦苗的就加以补助,秋天考察收成,水涝旱灾的减免赋税,赈济一下孤寡,惩恶扬善,实地考察后对诸侯好的加封地,坏的降爵位。

故而百姓很喜欢天子巡狩,体会民间疾苦嘛,夏朝的民谣说“吾王不游,吾何以休”,跟大家喜欢《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样。但是凡事总有变质的时候,战国的时候诸侯国都不爱用周朝那套繁琐的礼仪了,但还是喜欢出门逛逛,老呆在王宫里有啥意思,出门讲个排场,带着爱妃亲信宦官,浩浩荡荡。

地方官也学乖了,组织百姓站在大街口热烈欢迎,带天子考察农贸市场,参观高新科技工业园,感受最先进的生产力。天子称赞几句,然后马不停蹄的赶往下一个景区。

过场走过了,百姓们啥实惠都没捞到,还要五点爬起来站在街口三个小时就为了表示下欢迎,自然心中不满,也就不再唱赞歌了。

齐景公问晏婴,我如何才能像古之贤君一样巡狩,让百姓高兴呢?

晏婴说,吃的穿的自己带好,不要向地方征要,不要建造行宫居住,晚上凑合睡一晚就行了。到地方之后打开政府仓库,救济贫困的人,把乐队也带上,唱一些百姓喜欢听的歌,那就行了。

齐宣王问孟子的时候,孟子也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巡狩的初衷不是旅游享乐,而是体察民情,多做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那样百姓自然欢迎。

柴静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温家宝故意偏离了地方官员准备的路线,带着秘书碰见了一个卖棺材的老人,上前询问。老人说,生病了没钱看病,就把给自己准备的棺材卖了看病。温家宝于是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看病。

温家宝对柴静说,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执着。

巡狩的本质就是,救所见,扶所困。或许觉得,既然帮就要帮到底,通知地方政府给老人看病,给他钱让他衣食无忧,那只是让一人升天而已,也是为自己邀名,真的对事实有多大帮助吗,也未必。

中国向来讲究因循,就是照例办事,所以礼部贵为六部之首,主要职责就是遇见接见外宾、举行庆典等大事的时候,查找相关典籍,看看以前碰见这事是如何做的,规模要多大合适,步骤应该如何安排。

推行火葬的时候,许世友说自己要土葬,葬在老母亲坟墓旁,生前尽忠,死后尽孝。***批复:下不为例。也就是这是特例,其他的人就不要因为许世友土葬也说要尽孝要求土葬了,我不会同意的。

如果老人真的因机缘巧合遇见温家宝而锦衣玉食,那以后路上会不会有一排无依无靠的老人卖棺材,到时候地方如何处理?

过犹不及,巡狩的看和帮都是有其限度的,对国家而言,真正的帮助体现在政策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才是巡狩的真意。

明朝的时候,明英宗被鞑(da)靼(da)人所抓,官员隐晦的说北狩。因为巡是来回走,明英宗却是待在在北地不动,所以用北字代替巡字,至于狩吗,只能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来安慰自己了。

主父去考察两郡,带着军队浩浩荡荡,自然不是为了救扶百姓,那是自己儿子要做的事,自己要做的是震慑林胡、娄烦,同时考察从内蒙和山西北部,越过函谷关要塞,直取秦国咸阳的可能路线。

娄烦、林胡虽说大部被撵走,但故土难离啊,时不时回来放放牧,当然赵国称之为寇边。知耻而后勇,娄烦王听闻主父来了,派人去找林胡王,相约跟赵军打一场大的,收回故土。

林胡王拒绝了,倒不是没血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傍个王爷当夫君 赵凡林芊芊 女总裁的王牌高手 末世女配林暖 冷帝的枕边禁宠 开局帮项羽统一天下 亡者游乐园 火影已经被我内定 东方 萧炎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