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梵音正在思索,突然听到白青岚兴奋的叫声,抬头顺着白青岚指的方向看去。
在目力所及之处,在这荒原上,隐约出现一条蜿蜒的河流,反射着夕阳的光辉,波光粼粼,像一条银色的丝带,伴随着高速公路,一路流淌。
正是黄河!
看到黄河,赵梵音也兴奋起来,道:“就要到家啦!”。
白青岚一边开车,一边用力点点头。
。。。。。。
兴庆,就坐落在黄河与贺兰山脉交汇的平原之上,那是一片广大的平原。
这里沟渠纵横,上百个大小湖泊点缀其,而湖泊的芦苇荡并不比华北的白洋淀少,只是这里闭塞,西北人也老实巴交的,商业意识淡漠,不会宣传,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随着改革开放向西北内陆深入,这里的人们才意识到自己是坐拥宝盆,于是将离兴庆市区几十公里外的一处巨大湖泊开发成旅游区。
这湖泊处在一片沙漠边缘,湖芦苇荡纵横,沙、水、芦苇,构成了一幅难得的景致,这就是——沙湖,现在已经是国家5a级景区了。
黄河在华夏历史上水患不断,给沿岸居民带来深重灾难,但在兴庆却是例外,平静如羔羊,清澈而秀丽,从南向北静静地流淌,将这片平原滋养成美丽的鱼米之乡,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每到初冬或初春,在黄河巨大的“几”字形拐弯处,更是会出现特有的凌汛,这段时间,黄河上游来水自南向北流淌,而地处北面的河水依然是冰冻的,北上的河水推动较低纬度的浮冰,不断冲击着高纬度的河面坚冰,不时传出巨大的撞击声,一旦上游来水过多,被冰封的上游所阻隔,甚至有冲上堤岸,给沿岸带来水患的危险。
所以每到这时,政府都会调动空军,向上游依然是坚冰的河扔炸弹,将封冻的冰面炸成碎块,让上游来水能够推动碎冰继续前行,从而缓解水患。
在兴庆平原西北方是高大的贺兰山脉,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
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主峰海拔556米,在冬季挡住了狂猎的西北风。
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8级左右的强震。
当年成吉思汗次次征伐西夏而未果,在最后第四次时,最终攻破西夏都城,当时发生的大地震也是帮了不少忙。
兴庆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民间传说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城西靠近贺兰山麓有著名的西夏王陵,西夏历代帝王均葬于此。
早在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早期先民居住,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羌、熏育(荤粥)、匈奴等民族活动、游牧的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使蒙恬率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据有宁夏平原河东地区,开始在此戍边。
秦分天下为6郡,兴庆地区为北地郡所属。
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饮汗城),此为兴庆建城之始。
宋宝元元年(10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兴庆府为其首府。
兴庆府,在当地民间也称“凤凰城”,相传古时候贺兰山飞来的一只凤凰,看到这里黄河横贯、麦浪翻滚,一片风光秀丽的江南景象。不忍离去,竟化身为一座美丽的城市。东门外的高台寺是凤凰的头,凤凰头挨到黄河边;高台寺旁边有两眼井,是凤凰的眼睛;鼓楼是凤凰的心脏;西塔和北塔是凤凰的两只爪子;西马营,湖泊相连,林茂草密,花团锦绣,那是凤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贺兰山麓。
。。。。。。
天色渐暗,远处天边的云彩被落日余晖映照的犹如一道金边,此时赵梵音已将姐姐换下,白晓晓也醒了。
也许是近乡情怯,人都静静的看着车外,谁也没有说话。
虽然赵梵音和白青岚求学先后离开家乡,为了学业、事业在外奔波,平时很少回家,只在过年才回来与家人团聚,但内心深处仍蕴含着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和对家乡的热爱。
漂泊在外的人,特别是来自并不发达地区的人,往往羞于提及家乡,但他们姐弟总是自豪的称自己为“西北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土地,这里有父母亲人,这里有同学故旧,这一辈子都不会改变!
渐渐地,天完全黑了下来,天地间一片昏暗,分不清天地,只有车灯照向前方,如同两个巨大光柱,仿佛世间只有他们的存在,不禁心也变得一片宁静而高远,仿佛正从现实向美好的想象驶去。
“妈妈、舅舅快看!有灯!”,晓晓举起小,指着车头右前方。
确实,星星点点的灯光在远处亮起,好像眼睛,不停闪烁,慢慢的,越来越多,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灯的海洋,一座城市的轮廓出现在眼前。
车已到兴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