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下旨降罪刘徙九族,使天下人以儆效尤”
“臣附议”
“臣附议”
……………………
“诸位爱卿,刘徙这件事先放一边,稍后再议不迟。朕有一点不解,朕听说陈王刘宠也被袁术立为天子,为何就没人对他弹劾?现在谁来为朕解惑?”
小刘辩有点厌恶的望着宝座台下,这些迂回攻击刘谦的大臣,心中连连冷笑。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小刘辩没有见过刘谦,可是刘谦以前只要和小刘辩在一起,总要想着办法让小刘辩知道经济、财政和军队等治理国家的道理。为此,刘谦毫无忌讳的带着小刘辩走访于民间和军队,经过一些切身体验和刘谦言简意赅解释之后之后,很多里边讲述的小刘辩一直不理解的大道理,小刘辩不但充分的理解了,而且还都记在了心里。
所以,大臣们只看到小刘辩经常不大关心国家大事,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所有的奏章小刘辩都一一,只是小刘辩感到这些大臣们干的挺不错,就从来没有对他们指手画脚罢了。
这次一众大臣借着北海王刘徙之事,名为弹劾刘徙僭妄帝位,实际上是趁机将属于北海世系的刘谦给排挤出朝廷。当然,这些大臣也知道这次并不能彻底搬到刘谦,他们也从来没想过杀死刘谦,他们只想以让刘谦主动避嫌的名义,给刘谦封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让刘谦从此彻底离开朝堂,再也没有从回朝堂的机会罢了。
以上这些分析,年纪稍小的小刘辩自然考虑不了这么多,但是小刘辩身边还有一个加官侍中的荀攸,有这样一个超级智囊在小刘辩身边经常不时提点,小刘辩知道的多一点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难道大家居然不知道刘宠称帝的事情?”
看着崇德殿中呈现稍显震惊之色的诸位大臣,一番精彩的表现,小刘辩心中的冷意更甚。心中冷笑道,果然不出大哥所料,这些大臣们根本看不起我,只是将我当做笼子中拳养的金丝雀罢了,以为我什么也不知道,哼,他们竟敢看不起我这个天子。
“陛下,刘宠称伪帝的事情也非常恶劣,但是若没有刘徙窃国在先,估计刘宠也不敢如此,所以臣认为必须首先惩治首恶,才能让天下人信服陛下的神威。”
“陛下俗话说饭咬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刘徙率先做出极其败坏的影响,故而臣请陛下首先惩治刘徙,等刘徙和北海王族罪名拟定,再廷议刘宠的罪行也不迟。”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毕竟刘徙称帝这件事确有此事,小刘辩作为天子自然有必要维护大汉天子至高权威,而根据大汉法典规定,像自立为帝这样的大事铁定要追究株连九族。严格说起来,这些大臣的提议没有一点问题。
所以,小刘辩就算心里想维护刘谦,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眼下,他只有暂不表态拖延时间,尽可能的将这件事给拖下去。
但是,小刘辩估计错了这些大臣的决心,他们昨天下午得到东方发生巨大变化消息后,昨天晚上秘密商讨了一个晚上,决意趁此机会将大权臣刘谦给拉下马,早就想出种种对付小刘辩的对策。所以,他们看到小刘辩准备拖延的意思后,所有人几乎同时对小刘辩进行了激烈的哭诉。
小刘辩望着大殿中各个大臣泪流滂沱,听着传音良好大殿中彼此起伏的嚎啕大哭,心情烦躁之下就准备下令退朝,求一个眼不见为静。但是,当他刚刚站起来准备离开,却看到正在嚎啕大哭的大臣,一些哭着爬上丹墀玉阶,拉扯着小刘辩的龙袍衮服不让小刘辩离去,另外一些大臣见到小刘辩不能离开,他们则纷纷以脑袋去撞崇德殿中的几个巨大的柱子,撞得头破血流浑身是血,口中却还在高呼请小刘辩下旨降罪北海王族世系。
小刘辩毕竟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而且平时是个没有主见的孩子,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当场就吓坏了。如果不是今年经历过一场生死考量,后来为了减轻南阳郡守军压力亲自抵达前线,见过战场血淋淋的残酷战斗,估计当场就会被吓得尖叫起来。
危难时刻,刘谦曾经给予小刘辩的信心一下子被小刘辩忘个干净,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大哥刘谦。当然,小刘辩知道刘谦远在潼关,不可能在这里出现,可是他身边不是还有刘谦派给他的侍中荀攸吗?极度害怕的小刘辩马上后头寻找救星荀攸,希望待在内殿的荀攸刚快出来救他离开崇德殿。
荀攸作为侍奉在天子身边的内臣,身为朝中重臣的外臣本能排斥他,坚决不许荀攸参与廷议,要不然廷议中小刘辩每次都向荀攸请教意见,根本不理会他们这些大汉中坚臣子。
小刘辩急着荀攸出来救他的时候,荀攸就待在崇德殿的后面,崇德殿发生的一切他都一清二楚,但是他却并没有出来救援小刘辩的意思,而是脸上带着淡淡自信的微笑,津津有味地旁听者崇德殿的一场闹剧。
崇德殿前,濛濛细雨依然不紧不慢洗涤着殿前的一尘不染的汉白石地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