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南飞有这样子的想法,寇基和郑季夫妇都没有办法,最后,郑季夫妇同意南飞留在邱谨身边,寇基也不愿意离开,那郑季夫妇两人在三天后离开了陕西,去了京城黄木的世界里生活了。
后金……
努尔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极幸运的继承了皇位,开始的时候,皇太极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
皇太极即位后,可是焦头烂额,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是,实际上是帮几个亲兄弟管事,他们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
因为权力分散,自己连说话权都没有,事事都给三大贝勒掣肘,他徒有“一汗虚名”,完全是一个光棍司令,皇太极的处境非常的尴尬。
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他与手下副将绞尽脑汁,最后,想出了各个击破的手段,推行与加强封建制度,打击、削弱各股分权势力,提高汗权的计划。
加强封建极度推行之后,皇太极一直等待机会,眼睛死死的盯着各股势力的弱点,就在贝勒阿敏在战斗时,弃守滦州、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遵化四城,皇太极终于夺回第一股分权。
皇太极拿贝勒阿敏失职为由,将他拿下,然后关入大牢终身幽禁,而他的部下也统收自己部下。因为皇太极抓住阿敏这个把柄,他的部下根本就没有反驳的机会,就算反叛皇太极也是得不到其他贝勒的支持的,于是就乖乖的臣服。
皇太极惩办了阿敏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莽古尔泰,为了要收服他的权力,皇太极可是事事都对他细心关注,不溜掉一点把柄,结果,在一次,莽古尔泰不顺从皇太极的意愿,皇太极找到了契机,与他力争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争吵之中,莽古尔泰居然给皇太极刺激到了忍受的边缘,竟然拔刀要杀了皇太极。莽古尔泰的行为,让皇太极借机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
同时,把他的部下收归与自己的部下,从此,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而代善呢?皇太极是不会动他的,因为,皇太极之所以登上大位,就是代善推举的,两人是拍档。
皇太极终于拿掉了三大贝勒的所有大权,共同管理后金的时局已经过去,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汗的独尊地位。另外,皇太极感觉到大明朝的政策管治制度非常好,于是,逐步模仿大明朝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
他建立了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翻译汉文与满文,为皇太极在满洲与汉人之间推行满汉化。又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
后来,又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掌管和起草对外文书与敕谕、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等。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皇太极顺应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后金逐渐稳固起来。接下来,他派人丈量土地,把土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
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为了扩大兵源,他又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命人在老满文的基础上增加圈点,将老满文改造成新满文。为了联络蒙古和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扬喇嘛教。
做到相互不相犯的、不侵略的嘴上诺言,实际上只是双方都知道这是暂缓的政策,哪里会有和平共处的可能,大家都盯着大家的地盘,因为,自己的土地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皇太极看到时势良好发展着,他有了个意愿,就是承袭努尔哈赤的志向,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在“邦家未固”时,一方面对明廷采取议和策略,同时又屡次入关,掳掠汉地大批人畜、财物。
皇太极做着非常矛盾的事情,目的就是想欺骗大明朝,同时,又在向大明朝示威,不让自己的满族人民失望,让大家都要有扩大土地的信念。
面对包围圈一般的时局,皇太极暂时不想过多的对大明朝侵犯,因为,有着太多的后顾之忧了,经过细心思考过后,他决定出兵朝鲜,统一蒙古和黑龙江流域。
果真给他做到了,后顾只有排除了大半多,而内部统治稳定,并基本上消除了来自朝鲜和内蒙的威胁后,)皇太极决定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
对于大明朝战争来说,是非常长远的,可以慢慢做,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