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二十六章 岔道城(2/4)

作者:猛将如云
“杜勋,你在宣府献城归顺朕,也是有功于我大顺。可是,你在明国那边,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说到这里,李自成以目光示意,旁边有人丢过一份邸报掷给杜勋,上面赫然有着宣府监军太监杜勋在宣府尽节,帝赐杜勋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其侄为世袭锦衣千户等词句。

“奴婢自从出城设摆香案迎接陛下天兵之时,便已经将此残躯尽数献与陛下了!”杜勋倒也是干脆,很是直截了当表了一下忠心。

“少啰嗦!只管给咱说说对面的这座山岭上的布防和兵马情形!”

刘宗敏对于杜勋这些人向来都是没有什么好声气,只管粗豪的呵斥着杜勋。

“是!汝侯说的是。”杜勋站起身来,却依旧弯着腰,指着远处山岭上的各个敌楼、关隘,哨口、道路为众人一一讲说起来。

他讲完之后过了好半晌,众人还在惊愕之中不能自拔。

这一带的长城都是当年戚继光戚少保督工建造。依照山势修建,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从城墙上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垛口、箭楼、敌楼和瓮城。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这一带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瓮城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城‘门’‘洞’上,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关城设东、西关‘门’,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墙宽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顶部为长方形城台,长19.8米、宽14.15米,面积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墙垛口。城台两侧30~40米处,各建敌楼1座,以墙连通,与关城构成犄角之势。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成u字形,在东‘门’相遇。

而作为居庸关外围据点,整个八达岭防御体系重要一环的岔道城,更是横亘在大顺军队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关口。

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今宣化)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治为北路。”故得名“岔道”。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岔道城开始修筑,历经三十余年终于建成,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个城东西510米,南北宽185米,为船形。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

这处处关隘都是修建的如此坚固,又都是择险而建,端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倘或是再有一个类似于周遇吉那样坚守不退的人物,大顺军这一路千里而来,难道要在这八达岭下折损无数兵马吗?

见众人面对这座雄关险阻皆是面有忧‘色’,杜勋却是呲牙一笑。

“皇上,各位侯爷、大人,此处关隘虽然说险峻异常,但是却也并非不破之城。据奴婢所知,便是崇祯朝以来,这座用来防范北方虏骑的城关便被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