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四十三章 龙涎香(2/4)

作者:猛将如云
钦差队伍里出了此等丑事,传言出去那就太丢人了。

“看好了什么东西自己掏银子去买,莫要给咱家丢人!”

王德化又一次的敲打了一番手下这群狼虫虎豹。

他看得很清楚,李守汉这座城池,与内地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同。不但人的气质不同,便是城市的气质也不同。如果说北京城是黯然消失的王气,南京城是荡魂蚀骨的金粉之气,那么这座城市便是如同南粤军的军营一般,傲然屹立。

最要紧的是,这座城市的管理,与沿途看得任何一座南粤军的村镇一样,都是按照所谓的太祖皇帝旧制来治理。照礼部官员的话说,则是纯用秦法治理,便是一个村子,村长也是由宁远伯府下命令任命,而且此人还必须要在政事堂学习过农桑财税兵工等诸多事务才可以。

比较起内地曾经执行过的里甲制或者保甲制,这种制度显得越发的组织严密。

大明内地也曾经执行过这样的制度,但是年深日久,里甲制逐渐废弛,万历年间江陵相公张居正之后,财税征收折粮为银,全大明里甲长皆成贱役。乡镇一级政权,逐渐变为士绅把持,造成真正的皇权不下乡,府县以下全为乡间自理,朝廷变成了真正的协调性政府。要征粮、征税,必须与仕绅协商,无论什么样的条款法则,必须要他们点头同意之后才能执行,大明朝沦落到这步田地,与基层政权丧失导致财政破产有着绝对性的关系。

而在宁远伯治下,这种与地方绅士共同治理的局面如同天方夜谈一般,从村长、镇长,到县、州、府。各级官员又有哪个不是从政事堂出来的?或是因伤退役的老兵、军官担任?

“如此铁打般的江山,要钱要粮呼叱咤立办,若是有什么大征伐、大工程,南中唤作动员便是,数十万人也是旦夕可就。便是当年的太祖爷、太宗爷在世,只怕也未必能够做到。”

想着从广州一路南下见到的那多如过江之鲫的大小海船,王德化的心便猛地向下一沉。

漳州、泉州一带的海商们,驾驶着红单船,在漳州等处装载上丝线、漳纱、剪绒、纸张、烟叶、布匹、草席、雨伞,在泉州则是运输着瓷器、纸张。在兴化装上杉板。砖瓦,至于说福州的干笋、香菇、建宁的茶叶,都是船上的大宗货色。运到厦门等处,换回天竺小麦、南中稻米、豆类。吕宋、台湾的白砂糖、番薯、鹿肉。布匹、颜料。或是运回福建各地出售。或是直接扬帆北上,将糖、米、颜料运到江浙一带,大船停泊在吴淞口、杭州湾等处。由小船接驳转运,船只回程时则是运回江南出产的布匹、棉纱等物,间或也有金华火腿、绫罗、绉纱、湖丝、绒线等物,甚至还有更多的船只越过长江,运载着大量的稻米、小麦、砂糖、纸张盐、肉食,茶叶、丝绸、布匹、胡椒、苏木等香料,一路向北贩运。

而在河静、顺化等处港口,更有诸多的倭人或是驾驶海船前来贸易,或是搭乘南粤军船只到此,所运来的货物,看了无不是令人眼热心跳。

数以十船以上计算的硫磺,倒也罢了,这是南粤军打造火器训练精锐所必须之物。可是还有整船整船上好的赤铜,白花花的银子,黄澄澄的金子,倭人运到港口之后便是换取稻米、布匹盔甲刀枪等物。

“宁远伯此举,怪不得有敌国之富啊!”那个籍贯浙江家中也做些海上生意的礼部员外郎见此情景不由得慨然赞叹。

“唉!做点小生意而已。否则,某家如何养活这数十万军马,又如何开辟荆棘草莽?”

当在书房之中与王德化对坐饮茶之时,听得王德化忍不住赞叹说出上述这番话,守汉谦虚的回答着。

“若是养家糊口,如何能够用上好的黄铜为船只包底?”

王德化很不客气的指出了李守汉将黄铜碾轧成薄铜皮后包在船只吃水线以下,这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