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零八章 讨伐(六)(2/4)

作者:猛将如云
另有些人被派到远处就地取材,采伐竹子和树木用来修建工事之用。

用挖掘壕沟的泥土修建的土墙很快便初具规模,土墙修得不算高,每堵墙分为内外墙两部分。从外墙这面看,大约有六尺左右,而内墙则是在墙角加宽,修筑了可以供人站在上面行走的路面。从这踏脚之处到墙头大约是一个普通士兵的胸口处,正好可以供那些火铳手向来袭的敌人瞄准射击,当然,土墙虽然修的不高,但是却很厚实,足可以挡住大佛郎机炮的轰击和向内投掷火罐火把等用于纵火之物。。

矮墙之间,都留出几条出入的通道,可供墙内战士视情况出击。可以根据情况做到有守有攻,防御中不时的进行小规模的反击战。便当然,这些矮墙空位是不规则的,比如第一道矮墙空位进去,面对的却是厚实的墙壁,需往左或往右几步,十几步,才能继续摸到空位道路。

而这些出入通道的两侧,都由砍伐来的树木搭建起了临时的炮垒,那些大佛郎机的战斗位置就在这里,它们子铳中装填的霰弹会很好的将这些通道封锁。

护卫这些矮墙的,还有众多的凸出之处,便如城墙的马面敌台一样。可从侧面,对攻击矮墙的敌人进行射击。

当然,想要攻击矮墙,先要过了墙外的壕沟陷阱这一关。

土墙脚下不远,到处是深深的壕沟陷阱,壕沟下,皆有尖锐的木刺、竹签子。

营寨前后都修筑有壕沟和随意挖掘的数量不等陷阱,不知道的情况下贸然突袭绝对会掉到陷阱里。

就算是不计伤亡,用死人填平了那些陷阱,进攻的敌人很快就会面临着新的难题。

壕沟!

宽一丈、深五尺的壕沟,里面同样是栽满了木刺、竹签子。偶尔有些地段没有栽。也绝对不是施工者马虎或者是良心发现,菩萨心肠。而是有意为之。这预留的壕沟通道上方,也许就正对着一门火炮的炮口。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营寨布置有些眼熟?

不错!这正是守汉为南中军制订的扎营之法!从太平军和湘军的营盘做法中吸收而来,并加上了近代军队对于生活、卫生等诸多方面的考虑经过多年修改而成。

太平天国行军,不在平野扎营,多依山险,或在大村巨镇构筑营寨。其营寨周围砌筑土墙,墙上开设枪炮射孔。墙外掘有濠沟。濠中密插竹签。濠外钉有木桩,更用荆棘围绕起来。在木桩之外,又钉交叉竹签。取极软竹片交叉密布。在与敌激战的地方。则掘重濠,筑重墙。第一道濠必密植竹签。第一道墙必用双层板片排架,用横木钉实,虚其中如复壁状。中填沙石砖土。第二道濠也力求宽深。第二道墙。或密排整株树木。或堆土包、沙包,以及水浸棉花包,就情况而定。在永安州时。曾以生根活树,间以杉、竹篙编成墙壁,尤出人意表。这种多样性的设置障碍,使敌人难以用一种办法克服,而炮子击中竹签微欹,已无力堕地,同时可以争取时间,从容不迫地打击敌人,这些筑城设施在战争中都收到显著的功效。

太平天国构筑营寨,都经过缜密设计,亲踏看地形。《行军总要》教导将领,“凡筑营立寨”必须“料度已定,又看地利清楚”。而且构筑力求坚固,工程限时完成,故所筑营寨,对山川形势运用得十分神妙,构筑得坚固异常,就连敌人也不得不说太平军“筑墙如城,掘濠如川,坚深无匹”(曾国藩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论太平天国营垒的话,见《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八。)。又说太平军“非师古法”,而“必坚必固,且能倚伏相救,声气相连,兵书良法,亦不过如是”(这是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四《伪军制》上《营垒》论太平天国营垒的话。)。

正是有鉴于对手修筑营盘以利攻守的特点,曾国藩一手缔造的湘军,更是以“结硬寨、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