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那安忠国起兵叛乱后,由于大汉长久安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面对以骑兵为先驱,步兵为后盾,久经战阵的边塞叛军,临近的沧州防务稍加抵抗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官员或逃或降。
据护卫商队到云州方才归来的二舅薛猛得到的消息,六月十五日,城高墙厚的重镇沧州城被叛军半日而下。州刺史韩立、沧州大都督、府军骁骑大将军刘明威力战殉国。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大汉兵制,大汉采用的是卫兵和府兵两套制度。
卫兵就好像是预备役,即为从本地招募本地驻守之兵丁,由于都是本乡本土的便于管理,对防止兵丁祸害乡里起了巨大的作用,大汉各县统一采用的就是卫兵制。
府兵是常备军是从各地选拔精壮而建,只在州有建制存在,当然边地各城自然都是府兵,不在此列。此建制在各地战乱不断的年代,由于战力相差不大,当然是非常适宜的。
但在承平日久的今天却由于边地和内地府兵战力差距巨大,而埋下了隐患。由于沧州不属于边地,沿途县城的卫兵无力反抗,而州城的府兵又因久疏战阵,战力差距巨大,而无力抵挡。叛军从盐州出发不到十日就横扫半个沧州,并半日拿下沧州雄城,原因即在此处。
由于沧州不属于边地,沿途县城都是卫兵无力反抗,而郡城和州城的府兵又因久疏战阵,战力差距巨大,而无法抵挡。叛军从盐州出发不到十日就横扫半个沧州,并半日拿下沧州雄城,原因即在此处。
不多日,盐州沙陀叛乱的消息便随着叛乱的扩大而传扬开来,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叛乱乃疥癣之疾,旦夕可平。故虽然官府加强了巡查,但平常百姓的日子并无太大变化。
但随着一月后成为一片孤地的边塞大州燕州在盐州叛军自沧州北上和契丹军南下的两面夹攻下全部沦陷,怀化大将军、燕州大都督西门豹自刎身亡,燕州刺史何威明跳城自尽,10万精锐府军无钱无粮困守几座孤城要塞一月后或死或降的消息传来后,举国震动。
要知道这不仅意味着一位正三品下的边镇重将和一州之地的得失,更意味着边塞门户洞开、早已凶名远播的契丹人没有雁门关等燕州重镇的束缚可以直接南下牧马,一时间人心惶惶,粮价飞涨。
安和三年八月中旬的一天,闷热,无风。帝都长安勤政殿,安和帝坐在宝座上一脸期盼的看着殿下群臣,可殿内众大臣却鸦雀无声,无一进言。
安和帝满怀期望的等了半天,却无一人发声,不禁大怒道:“平时给朕挑毛病时一个个儿是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现在国家有难,却个个如哑巴一般。你们的道理都跑哪去了?话呀!黄淮雍当初你安忠国是国之干城,毁之如自毁长城,现在你先。”
台下吏部尚书黄淮雍忍住擦拭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地冲动,抢先跪地悲呼一声道:“臣识人不明,未能识破安贼的狼子野心,千刀万剐死不足惜,只盼皇上您保重龙体,臣下来生在伺候陛下。”罢发足向殿旁大柱上撞去。
却那黄淮雍此时又贵为吏部尚书站位靠前,距那殿中大柱尚有一段距离,哪能由他当殿撞柱,早有殿前值守的大汉将军把他抱住。黄淮雍挣脱不得,口中仍在哭号不已。
那黄淮雍本为东宫旧臣,有从龙之功。安和帝见他主动揽责,气就消了一半,又看他要当庭撞柱早起不忍之心,又忆起东宫往事点点滴滴,更加不愿让其死去,正在犹豫间,黄系的大臣们也纷纷求情,安和帝也就坡下驴,宣布黄淮雍罚俸一年,暂代吏部尚书职务,这是准备把此事就此揭过了。
宰相杨远山等人一面暗骂黄淮雍是个演技出众的虚伪人,一面感叹其人反应之快常人所不及,能混到如今的地位绝非偶然。
这时,黄系官员也不甘失败,同为东宫旧臣的礼部尚书穆见明使个眼色,礼部侍郎何好德心领神会出列奏道:“皇上,臣有一策,不知可行与否?”
安和帝大喜道:“快快讲来。”
何好德道:“或可效仿先帝平五王之乱的计策,请吐蕃或是党项出兵参与平乱。”
此语一出,立马招致除黄系之外的其余官员的一致反驳。
兵部尚书李军良怒道:“请异族出兵,欺我华夏无人乎?”
户部尚书崔敬冷笑道:“沙陀之祸就在眼前,又请外族出兵,还嫌外族出兵惹的祸不够吗?”
一时间唇枪舌剑,刺得何好德满面通红,焦头烂额。
宰相杨远山看着庭中如菜市口般热闹的场面不由的摇头苦笑出列道:“皇上,如今安贼势大,兵锋正锐,为今之计只有先在冀州沿线加强防守,避其锋芒。威德大将军高进东能征惯战、功勋卓著,臣建议速命高大将军东返,领兵平叛,并且立即昭告天下以安民心。”
这高进东何许人也?高进东,陕西神木人,出身于将门世家,十五岁时随父参与平定五王之乱,以骁勇果敢著称,因履立军功,受到当时的永德帝的亲自嘉奖,之后被一再提拔重用。
永德二十二年,已官至燕州大都督、骁骑大将军的高进东面对契丹举国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