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15章 陕西夏收(2/3)

作者:富春山居
年关中地区的主要耕作地区,并无出现缺水的状况。

而去年杨鹤力主招抚,不但安定了陕西地区的形势,最为重要的是,保住了关中平原地区的社会安定。

正因为有了这个社会安定的条件,关中平原去年冬季播种的冬小麦面积还要超过往年。

朝廷在陕西推广种植的海外新作物,的确给陕北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希望,也让陕西百姓接受了几种抗旱高产作物。

但是,今年关中平原的冬小麦获得了大熟,才是真正的挽救了陕西局势的恶化。

关中平原又称为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自秦代开始,一直到唐,此地才因为开发过度,导致气候日趋干旱,天下的经济重心,才从关中向南迁移。

虽然崇祯二年关中平原的小麦丰收,暂时缓解了陕西百姓的口粮问题,但陕西地方士绅官员依然忧心忡忡。

毕竟,关中平原的百姓是安定下来了,但在甘肃、宁夏、陕北高原地区还有2、3百万百姓,依然需要朝廷的救济,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

没有2、3年的风调雨顺,陕西是缓不过来的。而关中平原作为陕西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其承受的人口也已经达到土地的上限了。

去年这么多灾民涌入关中平原等待朝廷和地方救济,现在想要一口气把他们打发回家乡去,也是一个难题。

毕竟这些灾民逃离家乡时,大多数人已经把家乡的田地房产都典卖了,就算送他们回去,他们也无以为生了。

于是,这些数量高达数十万的失地灾民,现在也成了关中地区的一大隐患。

陕西的官绅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绞尽脑汁的安排这些失地灾民干活,好让他们能够养活自己,而不是成为游手好闲的流民。

去年关中士绅提出的梳理水利渠道,并修建泾惠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还为今年关中平原的夏收奠定了基础。因此,一些士绅向杨鹤提出,继续扩大泾惠渠的修筑规模,并另外修建几道水渠,扩大关中平原的水利灌溉区域。

虽然陕西官绅还在忧心忡忡,但是今年陕西夏收的状况送到京城之后,内阁诸臣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黄立极、郭允厚看来,不管今年的秋收如何,最起码朝廷总算有时间把陕西的粮食问题挪到秋后去解决了。

而关中平原的丰收,也使得去年被招抚的陕西流民军,总算是可以安定下来,暂时不再会有反复了。

相较于陕西局势的缓和,山西的状况却有些严峻了起来。山西原本就不是一个产粮大省,去岁大量的灾民被引入山西南部就食之后,立刻引起了当地粮食的短缺。

不过从陕西参政转任山西巡抚的洪承畴,却的确是一位干练之才。这位年仅36岁的封疆大吏,很快便发现山西的粮食并不是真的短缺。

山西粮商除了在本地购粮之外,还在河南等地控制了大片的粮食出产。他们出售粮食的对象,一是山西长冶地区的煤铁矿业,以粮食交换这一地区的铁器。

此外便是绕过边关,向关外的蒙古人出售粮食、铁器,以换回马匹、牛羊和各种皮革。

面对朝廷去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山西的粮商并没有采取同河南士绅一样硬顶的方式,而是选择了软磨。

这些山西粮商基本上已经是脱离了土地生产的大粮商,他们贩卖的粮食,自家土地上生产的大约不会超过一半。在家乡和北上出关的路途中,更是建立了数量众多的转运粮仓。

因此当朝廷颁布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这些粮商立刻把从外地购入的粮食储存了起来,只是少量的出售了一些粮食,他们认为朝廷的粮食统购政策既然只实施一年,那么他们便储存上一年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