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737章 序幕四(1/3)

作者:富春山居
唐世济对亢氏下手的事很快就传回了京城,亢氏的亲族很快就找了交好的士绅和姻亲求救,特别是姜瑄、姜瓖兄弟。

朝廷所颁发的铸币法案,诚实说除了山西银行及一些随着朝廷在草原上做生意的商户之外,其他山西商人实在并不能占到到什么利益。

特别是做典当行和银号生意的的商人,还有那些靠着边军发财致富的将门和士绅家族。要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存银存金上缴到银行中往,先不说兑换回来的纸币到时能不能兑换回他们交出往的金银,光是解释这些金银的起源,就已经让他们感到惴惴不安了。

比如姜瑄、姜瓖两兄弟,除了是阳和、大同两地的总兵之外,同样也是当地的大地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边军中的将门本质上已经成为了处所上士绅的代表,很难再把他们回类于部队的代表了。

之所以会涌现这样的状态,就得从隆庆和议说起。高拱、张居正同俺答汗达成了封贡及通商。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而俺答汗向大明臣服,一举结束了明蒙之间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这样一来,蓝本直面蒙古进侵的山西北部地区,一下就变成了同蒙古通商的贸易前沿。

在过往双方战火不熄的时候,大同到长城一线都属于随时需要放弃的战斗前沿,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边民在此地居住和开发地步了。

但是随着隆庆和议之后,这些蓝本没什么开发价值的作战区域,就变成了山西北部最有价值的拓荒地了。当然,这些土地理论上应当属于部队所有,不过在士绅们的运作下,这里的土地很快就变成了民地。

在这种悄没声息的土地所有者变更的过程中,军中将领自然也是得利不小的。而且相比那些处所上的士绅,这些部队中的将领还有一个利益,那就是他们根本不必往招募流民,他们手中的军士就是最好的劳动力。

利用国家俸禄给养的边军将士,不仅自己的俸禄要被这些上官剥削,还要基础无偿的为上官劳动耕作。这也就是为什么,隆庆和议之后不到40年,山西边军已经完整不堪一战了。

和尚需要应对蒙古部族南下的陕西边军相比,山西边军中的将士已经基础不识战技,成为了只会耕作的田舍汉了。这情况恐怕也是当年力主同蒙人议和的朝廷大员们所未曾预感到的。

也正由于山西北部地区同大明其他地区不同,是部队先盘踞了这里,而后才有士绅踏足此地。所以这里的处所士绅同军中的将领基础是相互依附的关系,并不向内地其他地区一样,双方由于土地上的纠纷而处于互相对峙的局面。

正由于这种特别性,使得亢氏被拿下之后,顿时引起了不少山西士绅对于唐世济的攻击,而姜瑄、姜瓖两兄弟更是持续上了几道自辩疏,历数自家数代为大明镇守边境的功劳。

至于身为榆林总兵的姜氏老大,一来同山西相距较远,消息上沟通不便;二来他所处的处所和亢氏并非同省,不好对邻省事务发表言论;三者是他本身已经年老体弱,已经快到退仕的年纪了,因此干脆对于此事不发一样,完整当做了不知情。

不过即便他不出声,姜氏两兄弟和那些山西士绅为亢氏抱不平的上疏,也已经引起了内阁诸臣的激烈争辩。

比如李邦华就对唐世济行动大为不满,认为其是捕风捉影,利令智昏,为了能够做出政绩来,连朝廷的体面都不顾了。这种诬良为盗,处理亢氏的措施,只要是稍稍有些理智的人就能分辨出来。

假如朝廷确定了唐世济的做法,只会令下面媚上邀功的小人有样学样,肆意给士绅良民乱扣帽子,从而弄的天下大乱,可谓是流毒无穷。

钱谦益对于唐世济的行动也是不太同意,更何况这位还是温体仁的亲信,于是在内阁会议中选择支撑了李邦华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