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31章 崇政殿之议(1/3)

作者:富春山居
满清的政体固然多处效仿大明,但是也依然留存着很多部落习俗。黄台吉解决了四大贝勒共治的多头政治之后,就开端着手建立中心集权的政体,并仿效中原王朝设立六部治理国内大小事务,从而转变天命时代诸贝勒议政的部族传统。

这一点从其改元崇德以来,把临朝听政的处所从东路的大政殿转移到中路的崇政殿,即可见一斑。努尔哈赤所建的大政殿,按照满语的意思应当叫做大衙门,与其说大政殿是努尔哈赤临朝听政的处所,倒不如说这里是努尔哈赤办理公事的官署。

因此大政殿议事,实在更着重于一个议字,诸贝勒、诸大臣在大政殿内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对国家大政形成公论,而一旦形成了公论,即便是汗王本人也无权否定。

但是崇政殿则不同,这里就是黄台吉临朝听政处理国事的所在,一切大小事务的最后决断权利都在于黄台吉一人手中,诸贝勒、诸大臣在未得到黄台吉的容许之前,连发表意见的权利都没有。

所以,崇德改元之后,大政殿基础就被荒废了,一年开不了几次门。国中大小事务,基础上都决断于崇政殿。这种政治体制上的变更,有效的加强了黄台吉手中的权利。但是这同样也使得黄台吉把精力糟践在了很多琐碎的小事上面,令其精疲力竭,难以面面俱到。

黄台吉本日所做的一切,实在明太祖朱元璋都干过,但黄台吉不及朱元璋多矣,毕竟朱元璋在当上天子之前,曾经在底层沉浮了几十年,对于官僚基层的弊病可谓是了如指掌。而黄台吉不仅没有朱元璋的经历,作为边境少数民族的出身,更是让他难以对中原的官僚体制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因此黄台吉对于后金的政治改革,只能是一边学*明,一边摸索修正,从而找出一条合适于满人治理国家的道路来。应当来说,在范永斗逃跑之前,满清的国势还是鲜花着锦,不管谁来看,这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兴强国。

但是当范永斗逃跑之后,黄台吉所建立的这套体制的弊病就裸露了出来。由于一切权利都集中到了黄台吉手中,因此下面的人碰到这样的大事都不敢负责,只会把问题上交,等候黄台吉做出一个决定。

英俄尔岱固然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怀有私心,但他在程序上却并没有出错。自崇德改元以来,黄台吉一直在给大小贝勒和八旗重臣们立规矩,就连牛录章京治理本牛录事务,假如没有向刑部汇报,都要对其进行处分,更何况是范永斗流亡这等大事了。

而黄台吉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天分,还不足以让他无师自通的懂得什么叫做货币战斗,什么叫做金融危机。因此在大清元和股市双双下挫时,黄台吉的第一反响和户部的官员没什么差别,先捂住金银和物质,不能拿它们往兑换不值钱的纸张。

但是当沈阳的市面上开端萧条起来,商户们纷纷关门结业,中下阶层的八旗家庭变的一贫如洗,人人怨气满腹时,他此时又有些觉悟了过来,拒尽兑换大清元将直接侵害到他的名誉,和动摇满清的基础,八旗子弟对于这个国家的虔诚。

这令他不得不召集诸贝勒和六部满汉重臣在崇政殿进行商议,讨论如何应对此事。这几天的大清元贬值,除了一些有内幕消息的贝勒和大臣之外,一些小贝勒和大臣们也纷纷中了招。事实上他们本来是不亏损的,但是由于没有渠道把股市中获利的大清元换成金银、大明元或是物质,使得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财富打了水漂。

因此在黄台吉召集众人开会时,这些丧失惨重的贝勒和大臣们首先就将矛头对准了户部,认为这都是户部结束兑换大清元造成的恶果。户部承政英俄尔岱既不能在事前监管好银行,事后又应对失措,应当予以重罚。

对于这些怨气满腹的贝勒和大臣们,就连黄台吉也难以禁止,他只能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