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1章 *问题及标准化生产(1/3)

作者:富春山居
北京以西,石景山脚下,靠近永定河左岸有一大片被围墙包围起来的大院子,院子周边还有一只部队昼夜守备着。这里便是军器监重地,大明最为重要的五处*制作工厂之一。随着大明部队的兵器向着火器化的方向发展,*制作也就成为了军器监最为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

本来在北京城内的*工坊,也就被迁移到了这片空旷的河边盐碱地上。一来这里生产*更为安全,不会由于爆炸事故惊扰平民;二来有永定河的水力相助,很多原材料的碾压粉碎工作,可以尽可能的节俭人力,加快制作过程。

作为军器监总监,孙元化一向是每隔一周就要过来住上几日,检验*成品的质量和加工工序有无涌现误差,顺便再视察一下四周的炼铁厂和铸枪炮厂。固然这些工作都是士大夫们最为厌烦的繁琐杂务,但是对于孙元化来说,和这些钢铁、*打交道,可比和那些同寅勾心斗角舒心多了。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孙元化每次来到*工厂都是眉头紧皱,对这间工厂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满足。但是他却也没把工厂的管事和大工匠叫来训斥一番,由于他知道*产量和质量的双降落,问题并不是出在他们身上。

在天子的命令及工匠的研究下,大明的*生产已经进进到了标准化的过程,即除了柳炭、硫磺和硝石三样材料外,不再添加什么增长威力的外加剂了。且这三种*原材料的提纯和配合比,都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大明的军用*迅速摆脱了质量拙劣的名声,成为了质量稳固且威力十足的名誉。

不过*中除了柳炭轻易取得外,硫磺和硝石在北方都不太轻易取得。其中硫磺现在完整来自海外,如来自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而硝的起源有三,北方盐碱地的土硝熬制,西南大山里的洞硝,印度的硝石。

三种硝中以印度硝石的质量最好,但是现在一年能运到国内的也不过近千吨。而光是一名新军士兵一年的练习用『药』也要50斤,20万新军一年的枪炮『射』击练习就要花往7500吨之多,假如再加上新军战备用『药』7500吨,那么每年供给新军的*就高达15000吨。

至于其他部队及民间猎手用『药』约万余吨,外销*3、4000吨,也就是说军器监把持下的各*厂,年生产*任务就是近30000吨。就在六、七年前,大明的*产量也不过才3、4000吨,且质量还参差不齐的很。

30000吨*也就相当于用往22000吨左右的硝,其中的大头还是来自于土硝。但是随着海河水系治理的逐步完成,河北蓝本遍地的盐碱荒地,现在正迅速的被改革为合适于耕种的水田。这固然是提升了河北的粮食产量,但也令的昔日最大一处土硝产地正不断的缩减着产量,使得大明*生产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要知道,随着新军火器化配装的完成,也使得*成为了大明部队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质,没有了*的火器就是一根烧火棍而已。另外,随着大明不断向外贩卖淘汰的火器,也使得*成为了军器监最为赚钱的一项生意。

军器监蓝本外销*价格为230元每吨,还是第三等的军用*,但是这些*也比欧洲人及东南亚土人自制的强多了。因此现在每吨外销的*已经涨到了460元一吨,就这还是一样供不应求。

至于军器监供给给大明军方的价格,也从178元一吨上升到了200元一吨,光是每年生产的*,其利润就足以养活军器监一大半的人了。假如能够解决硝石的生产问题,那么*生产的瓶颈也就能够突破了。

孙元化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回到*厂的值房内坐下来给天子写起了奏折,他在奏折中具体描写了*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之后,向天子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强制『性』的土硝收集机构,强制征购各盐碱地区大众熬制的土硝,以确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