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919 韦爵爷的发展目标】(1/5)

作者:轩樟
满蒙通婚是很普遍的事情。

建州人祖上即和蒙古族关系不清不楚。

宏观来看,当时整个东亚大致处于本年无大事。

德川家,朝鲜多是如此。不仅仅是蒙古地方,汉区一样没什么大型内战。

自五藩之乱到川楚教乱阶段,汉区只有规模较小的骚乱。

最大一次可能是山东的王伦,然而影响依然很小。

藏区战斗力也衰落的不行。

军事冲突主要以大明边疆为主。

游牧民族军队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火器,或者火器十分落后。

同时期北方游牧政权的军队,除了建奴,没多少战斗力。

就算是一百年后,这些地区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准噶尔汗国光从他们的传统武器上看,他们和过去的蒙古帝国别无二致。

但是居于中亚的他们毫无疑问受到了由火器引发的近代军事革命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多的人装备起带火绒的火绳枪,他们还能够自己生产火药,这显然是俄国商人或者布哈拉商人的传授。

在1722年-1724年,代表彼得大帝出使准噶尔汗国的俄国大使炮兵大尉温切夫斯基,在他自己的见闻录写了一段关于准噶尔骑兵装备火绳枪比例的文字:有20名身披铠甲、头戴尖顶盔、手持马刀和梭镖的军人在行进,其后跟着15名身披盔甲、头戴护颈头盔、手持马刀和火绳枪的军人。队列中的军人共计35人,两队军人合计70人。

可见,准噶尔军队装备火绳枪的比例接近一半。

这是同时期这个游牧民族的火器装备比例。

除了弓箭和火绳枪,准噶尔军队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轻型火炮。

汗国鄙陋的手工业和冶金业让他们不懂得炮架为何物,更不用说独立铸造火炮。

但汗国的军队在和中俄长期的冲突中,缴获了少量的火炮和俘虏一些工匠,其中一位瑞典军官列诺特就为汗国铸造15门4俄磅的加农炮和20门10俄磅的臼炮,以及其他轻型火炮5门。

火器装备提高准噶尔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体现于武器效能上,也促使他们的战术革新。

准噶尔人,俄国人又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曾用300名手持火绳枪的步兵配合骑兵大败过东蒙古喀尔喀部的车臣汗,虏获了车臣汗的1.5万军民。

步骑协同对传统单一的纯骑兵有莫大优势,尤其是在双方数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

单论火器技术,由于长期和同时期西方国家战争交流,准格尔的火器技术不低,甚至火器使用战术上面也很不低。甚至开创了步骑协同的战术。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于明朝的进步,主要是统一了火器的规格制作工序,尤其是淘汰了明朝落后且华而不实的火门枪,如各类多管火器,而统一鸟枪为制式武器。

总体上清朝火器有制作工艺上的进步,但无根本上的技术创新,加之清朝中后期政治 ,军备废弛,火器质量反而大不如前,同时士兵过分依赖火器导致肉搏能力丧失,面对同时期火器技术飞跃的西方军队则显得十分无力。

真得把胜利仅仅归功于火器的话,大明的火器不比大清差,怎么就在解决蒙古问题上耗费了这么多精力而完全没有效果。

清是凭线列阵打垮游牧民族的,首先清朝确实是使用了线列战术这确实没错。但是效果并不怎么好。

准噶尔汗国野战相当不错,但因缺乏重型火炮而攻城乏力,这一短板在和清帝国的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有能力在野战上重创清军,但清军依托以哈密城为核心的堡垒线总是能够遏制准噶尔人扩大战果,然后清军再以准噶尔难望项背的速度卷土重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