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臭名昭著的日军731部队石井四郎中将,这怂货近来感觉超好!因为困扰他许久的问题竟然轻易得到了解决。
以前在制造细菌弹时,用铁制的弹壳装细菌或跳蚤,常会因爆炸时发生高温而杀死细菌或跳蚤;低空投放,飞机又易被击落。而到现场投放?嗨,那往事真是不堪回首,不提倒也罢了,一提起那全是血泪淋漓呀。
当年,为实现入侵苏联的北进计划,试探这个红色大国的虚实,帝国向位于中蒙边境海拉尔以南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次战役,交战双方动用了数十万部队和飞机、坦克等先进装备,进行了一场长达4个多月激烈的交锋。然而工业化强大的苏联人迅速调集优势兵力兵器,在名将朱可夫的指挥下发起反击,迅速夺回阵地。仅5月27日至30日,帝国就有1个骑兵联队和2个步兵大队玉碎。
为挽回不利战局,帝国大本营决定在随后的作战中秘密使用细菌武器。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紧急召见关东军医务队长娓琢隆二少将、兽医处长高桥隆笃大佐、“731部队”训练部长西俊英大佐等人在关东军司令部开会,秘密商讨使用细菌武器对付苏军的相关事宜。之后,植田谦吉下达指令,命令“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即“731部队”)和“第100”细菌部队紧急“开赴诺门坎参战”。
就是基于没有良好的容器来装为帝国谋取荣誉的细菌,无奈之下,石井只能自己率领“731部队”细菌专家和骨干22人组成“玉碎部队”,携带装有细菌的容器,秘密潜入苏军防守地区,在苏军一侧的几条河流里施放了炭疽、伤寒、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菌溶液22。5公斤。
然而,就在帝国这样看似秘密实际上大张旗鼓地实地投放细菌的同时,对方情报部门对皇军的行动有所了察觉。通过远东情报组织的大量谍报工作,他们很快掌握了皇军准备在诺门坎实施细菌战的绝密情报。苏军司令部向部队下发了细菌战防护命令,部队也进行了相关的教育和防护演练。针对日军准备在河水中投放细菌战剂的计划,苏军专门从后方铺设了数条输水管线,保障部队饮水安全。
而由于皇军当时还未解决细菌武器的一些技术问题,加之苏蒙联军各项防护措施及时,在整个战役中并没有因皇军的细菌战造成大的伤亡,反而是皇军部队遭受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原来,帝国高层为了保守细菌战的秘密,防止苏联报复和国际社会的谴责,不向参战部队下发任何防护训令,参战的皇军中高级军官都不知道皇军会在此次作战中使用细菌武器。
开战后,帝国核心高层和细菌专家一心想得到苏蒙军遭受细菌战损失的情报,但细菌战的战果却迟迟没有到来,反而接二连三地接到了己方部队受到细菌感染的报告,一些皇军部队因为喝了当地的河水而成建制地丧失战斗力。此时,帝国高层官僚和所谓的细菌战专家才意识到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慌忙向部队下达不准饮用当地河水的命令,还倒打一耙把细菌战责任推到苏军头上。
然而皇军的防护命令对不少部队来说已成了马后炮。在敌人的凶猛攻击下,不少溃败的皇军部队并没有接到不准饮用战区河水的命令,一些逃命的士兵在极度干渴饥饿的情况下见到河流,立即捧起河水一顿痛饮,结果立刻成了细菌战的牺牲品。
而皇军高层为防止细菌战的秘密被这些士兵泄露,进而引起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苏联的报复,竟下令将所有感染细菌的伤病员集中起来,命令宪兵部队对其进行“秘密处理”,最后毁尸灭迹。
据战后皇军关东军军医部的数据统计,皇军前线部队有1300多人因感染细菌死亡。
而导致这一切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投送武器成为实现以细菌战实现圣战的瓶颈。
石井一直为铁制的弹壳因爆炸时发生高温而杀死细菌或跳蚤这个难题而头痛,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直到一个深夜他在中国看到了老百姓盛放咸菜的瓦罐,突发奇想。突然想出了用陶土制造弹壳的方法,这种陶土制能隔热从而有效保护鼠疫细菌的弹壳,被称之为“石井式瓷制细菌弹”,简直可以申请国际专利呢。
石井知道:缺乏资源的日本要想取胜,只能依靠细菌战。日本没有充分的五金矿藏制造武器所必需的原料,所以日本务必寻求新式武器,而细菌武器的第一特点是威力大,钢铁制造的炮弹只能杀伤其周围一定数量的人,细菌战剂具有传染性,可以从人再传染给人,从农村传播到城市,其杀伤力不仅远比炮弹为广,死亡率非常高。第二个特点是使用少量经费即可制成,这对钢铁较少的日本尤为适合。
想到陶瓷细菌弹和在崇山一带收集到的升级版的鼠疫病菌就将成为帝国打通浙西南通道乃至直至华南联通东南亚的首选武器。石井四郎为自己的成就踌躇满志,他满意地摸摸自己油光锃亮的大脑袋,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得到天皇御赐勋章。
果然,天皇听说改良了细菌弹,十分欣喜,竟然派皇族御弟前来给他授勋。
这可比打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