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城,想必荣国公定然心焦如焚,此行也必是为此而来。”
听到大臣们对贾琏的连番称赞,宁康帝不置可否,只是对太监道:“让他进来吧。”
片刻之后,当贾琏跨入南书房,看着济济一堂的大员,他也是愣了愣。
不过倒也未曾表露出来,还十分利索的给皇帝见了礼。
宁康帝不悦道:“你不在天津卫好好造船,跑回来做什么?”
“陛下,天津卫那边的事情又不像是坐镇衙门,需要臣日日盯着。
如今那边的军港早已建成,造船厂也在按部就班的扩建中,一应战船的样品和图本俱已完善,臣只需要将任务交代下去,下面的人自然就能把事情办好。
陛下放心,您要的三百艘新式战船,一定会在规定时间之内全部出厂。”
看着在宁康帝面前侃侃而谈的贾琏,许多第一次见到的大臣有些诧异。
不明白贾琏为何敢在宁康帝面前如此随意。
看起来皇帝应该是让他去天津卫造船的,他没得旨意就跑回京城,换在旁人高低是个擅离职守的罪名。
可是对贾琏来说,这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且宁康帝似乎也没有追究的意思。
这令不少为官兢兢业业,深感伴君如伴虎的大臣们,觉得很不是滋味。
别说第一次见的,即便是那些早就知道宁康帝把贾琏当儿子宠的大臣,也觉得人与人是不能相比的。
这些人哪里知道,宁康帝因为嫌弃贾琏在天津卫搞的那些事业太费银钱,已然将对贾琏的经费削了再削。
虽然是与贾琏明说过的事,此时见贾琏见面并无一点叫苦的意思,还信誓旦旦的保证会按期完成任务,他内心多少是有点不好意思的,自然就不会追究贾琏细微的错处。
于是,宁康帝甚至还丢下朝臣们,开始关心天津卫那边的事。
“朕听说,你在天津卫那边,大肆鼓励民间兴办造船厂,甚至还将相关技术和图纸,无偿向那些商人和氏族公开?”
“回陛下,确有此事。”
此言一出,好多大臣都坐不住了。
“怎可如此行事。朝廷的造船技术,岂可向商人和百姓公开,这不是荒谬吗!”
“正是。百姓愚昧,商人重利,你如何保证他们不会将技术泄露出去?
倘若让敌人知道我方底细,万一将来造成损失,这谁能承担?”
面对群情激奋,贾琏嗤之以鼻:“诸位大人未免太过见识短浅。不过是些造船的工艺而已,能够造成什么损失?
岂不闻一人之力终究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方高。
朝廷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事情也多,不可能将太多的精力和银钱用到海事之上。
至少目前不会。
如此,要想快速提高我朝对于海上的控制力,便只能发动民间的力量。
我将技术给他们,再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必定会有一些有眼光的人,会投入人力和金钱到造船事业上来。
等到将来朝廷逐步放开海禁,这种情况必定会呈现前仆后继之势!
如此,不用花费朝廷太多的岁入,便能令我朝沿海的大小船只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待到那时,若无战事,这些船自然就是渔船或者是商船。
而一旦我朝和海外势力发生战争,比如征伐屡屡犯我沿海的倭寇巢穴东扶桑,这些船,顷刻间就能变成我朝的运兵船,乃至战船!
此乃关乎我朝能否称雄海上,震慑外敌之大计,尔等若是不懂,就莫枉开尊口。”
贾琏一番话,说得殿内的人嘴角直抽抽。
他们在站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五十岁往上的,如今被一个小辈指着鼻子说见识短浅,心里的感受可想而知。
当然,更多人关注的重点还在一个词上。
放开海禁。
海禁施行了好几十年了,虽然沿海常有商户与南洋乃至西洋的洋人暗中贸易,甚至许多就是朝中大臣的家族产业。
但这都是暗地里人人知道的秘密,朝廷一向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贾琏竟然当着皇帝的面,直言将来要开海禁?
关键是,宁康帝竟然没有反驳?
聪明的人,已经开始思索更加长远的东西。
或许也正因为殿内人人想法各异,竟然没有人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贾琏,殿内出奇的安静。
宁康帝自是早就听贾琏说过开海的好处和势在必行,他心里也被贾琏说动了。
如今看殿内大臣们的反应,竟像是都对开海没有太大的意见,他心里引以为奇的同时,也就下定了决心。
待朝廷内部的问题解决之后,他一定要多派人去南洋和西洋看看,看看那些蛮夷诸国,是不是有贾琏说的那般强大!
于是不给大臣们向贾琏发难的时间,宁康帝率先道:“即便你说的有道理,那些关键的图纸和技术,你也不能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