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430 希特勒的好莱坞 上(2/3)

作者:熏香如风
国的元首“亲自完成一笔交易”,获利之大,可想而知。

在第三帝国的“名利场”里,摸爬滚打,所求也无非是“名利”二字。

所谓“身价”就是“待价而沽”,绝不能“卖的太便宜”。

毫不夸张的说,名流云集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俨然就是《希特勒的好莱坞》。

第三帝国“欣欣向荣”的电影圈,除了常被后世提及的经典宣传片《意志的胜利》与《奥林匹亚》,激起反犹情绪的《犹太人苏斯》,纳粹从掌权到倒台,共制作了过千部电影,摆出一副要与好莱坞分庭抗礼,企图建立起自家“梦工场”明星制度的盛大野心。透过影像煽动情绪,蛊惑人心,洗脑民众,粉饰太平:“第三帝国是一场梦,是戈培尔的梦,即使到最后德国人也不愿从这场梦中醒来。”

法西斯主义者们让艺术为政治服务的行为永远不能被容忍,然而面对一个个盛装出席的红粉佳人,浑身珠光宝气的粉黛娇娃,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借用玩家一句话:“这谁顶得住。”

挂着空军定制版徕卡c“贴片相机”,通过严密的安检程序刚刚走进发布会场的女记者丽莎·施特贝,迎面就遇上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明星。

一位是“纳粹嘉宝”札瑞·朗德尔,一位是“梦幻情人”玛丽卡·罗克。

札瑞·朗德尔(arah eander),又称“莎拉·连德”。原名莎拉·斯蒂娜·赫德伯格(ara tina edberg),朗德尔是取自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1929年,在瑞典省级剧院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很快她就在斯德哥尔摩和维也纳两地开始担任主演。1936年,她与柏林乌发()电影制片厂签订了一份合同,尽管她对德语的掌握并不完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成了纳粹电影界片酬最高的明星——她在纳粹德国拍摄的大多数电影中都刻画了迷人优雅的殉道者形象。因此被称为被称为“纳粹嘉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由于她的巨大声望,她登上了德国大约80家杂志的封面。同时这让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感到不安,他认为这些都应该由一位德国女演员来担任。上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影坛,有从北欧引进外援的传统,莎拉·连德,瑞典人,歌星、电影演员,纳粹德国影坛最受欢迎的女明星,某些研究者甚至称她“第三帝国男女明星中最受欢迎,没有之一”。众所周知,世界影史上那个神一般不可企及的瑞典人,叫做葛丽泰·嘉宝,后辈们都想成为她,莎拉·连德初出道时同样以“对同胞葛丽泰·嘉宝的拙劣模仿”引起了德国乌发电影公司的注意,并且用她取代了早已离开德国的玛琳·黛德丽。莎拉的第一部德语电影拍于1936年,她一共为乌发公司拍了10部电影,构成了她的纳粹电影的主体部分,她被宣扬为“伟大的瑞典艺术家”、“第二个葛丽泰·嘉宝”,她和嘉宝相似的雌雄同体风格,为她带来大量的男同性恋粉丝,在这些粉丝眼中,莎拉“几乎不是女人,更像是一个异装女王”,莎拉总是扮演歌手,其嗓音也是“男子气概”。

1943年,开始陷入战争困境、经费紧张的德国人拒绝以瑞典克朗支付莎拉的酬劳,她的房子也毁于空袭,她秘密返回瑞典,从此在德国的形象一落千丈,不再受德国人欢迎,但莎拉没有退出影坛。1944年,瑞典广播电台决定不再播放她的唱片,她的事业无疑陷入低迷。战后,她努力在瑞典重建自己的事业,并在1949年成功地克服了制片人对“与一位在战争期间曾是德国着名影星的艺术家”合作的恐惧。在奥地利和德国,她的复出并不那么困难,她的回归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但在瑞典,在她忠实听众之外的许多人眼中,她仍然被视为政治上有争议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