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研究,发现里面含有很多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各类之类的东西。
老印度其实是有一套的,靠着东方文化的边,很多东西在方向上都是对的,可就是不够深入,没有完善下去,从人体的内部机制来系统化形成方法。比如闭气和断食这两种方法,他们一直的定位就是‘苦行’二字,可见,他们在这两个方法的坚持过程中,一直感觉是受苦的,也就是说,过程是痛苦的!这基本有通过自虐来修行的味道了。
有没有作用?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身体和精神的磨砺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古印度经常有异能人士出现在记载里,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
但因为这样的局限性,牟尼哥磨了六年之后,认为这也是不能让自己得到自己最需要的解脱,所以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历程。
其实值得一说的是,在他离开苦行林,还带着苦行的修行,有一次饿的不行,别人搭救,喝了点羊奶和吃了几个飞饼之后,他一下就感受到了自己突破了以前的瓶颈,进入了新的功夫境界。所以,南传上座部说了,原传佛教,并没有强行禁止人们食荤腥!只是让大家自律而已。
释迦牟尼之后还跟随过外道修行。还经历过很多人生的坎坷和体悟。
有一个被传为神话的故事,再次让张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释迦牟尼在大雪山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一只孔雀吞入肚子。这只孔雀,就是现在很多市面上的佛教典籍里被封为‘孔雀明王’的那只。
印度能称之为大雪山的地方,恐怕就是喜马拉雅山了!老牟子,是去那里修行过的!可见修行之坚定,觉悟之追求!在那种山上,出现能把一个人吞人腹的大鸟,在快两千年前了,张钺是认为有可能的。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是孔雀,不需要考证!
张钺看到的是事情的结尾,结尾就是,老牟子从那只鸟的腹部跑了出来,这是关键!破开那样大一只鸟的胃,还要突破那么厚的腹壁出来!张钺掂量了一下自己,用国术的标准衡量了一下所需要的能力,张钺发现,就凭自己这个暗劲二层的功力,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看看释迦牟尼前面的修行,张钺再次的确定了一点:原来,人的潜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发,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的!
张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很贼!否则也不会在现在市面繁杂的各种国术经典和修行典籍中,找到隐藏在里面的方法。而修炼了这么久,他对人生对世情的觉,也是越来越深,所以,他看到的是这些。
后面释迦牟尼在嘎亚那颗菩提树下,七天了悟,透彻人生,得大解脱。南传上座部的典籍上记载的是,牟尼哥在那里先修的是‘禅那’,从禅那出定后,再‘修观’,培育智慧,然后在第七天的凌晨时分,成佛。
禅那是什么,按巴利语的解释,就是精神高度的集中,平静,专注和统一!
修观是什么?张钺懂修观的方法,其实在丹道修炼,也有观的修炼方法。但是张钺知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修观,一定不是普遍意义,典籍传载的那些作为入手方法的修观!牟尼哥那次的修观,那是临门一脚,深度爆发!但是张钺现在的程度,还是理解不到,推断不出的。
这无疑,再次提升了张钺的追寻目标!这个追求目标,已经提升到了人所皆知的佛祖释迦牟尼级别的了!
虽然,他现在只有十年的寿命了。但是,一只鸟可以飞得多高,不是因为它的翅膀,而是因为它的心可以飞多高;一个人,可以走多远,不是因为他的双脚,而是他的心有多大,视界有多广!
毛主席说:人有多大胆,田就有多大产。
说道这里,就要把巴利语解释一下了。
巴利语(&am;euml;i-bhs),原意为圣典语、佛经语,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用语。巴利语与梵语(anskrit)同属古印度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佛陀曾禁止僧众们用梵语来统一佛语。
看到了关于巴利语的解释,张钺对释迦牟尼的尊重,更深一分!
所以,他决定,抛开自己以前对佛的认识,好好的研究一下原始的觉悟者的教导。
;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