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7章时也命也(1/2)

作者:Ling君
李世民真正想听的是关于观音婢的事,但他清楚,他问一句都显得有些多了,所以只好换一个问题,让自己稍微调整一下思路。“大丈夫当持三尺青锋,开疆拓土,封狼居胥,精忠报国。”这句话也是李世民早前的抱负,可惜,时也命也。

现在老师开始教他该如何做一位“贤王”了,将来好辅佐父亲和大哥治理国家。

贤王,闲王,国家从来不需要贤王,古往今来,贤王如果不能变成闲王,那就只有走上造反一条路。所以史书中,闲王都成了“贤王”,而真正的贤王都成了反王。

他该怎么选择?放弃或者……

“二公子,秀宁让我转述一段话,说与众臣和唐王听: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绍不知道该不该听秀宁的。”柴绍明白,秀宁隐隐有劝谏之意。

“哼!我看秀宁是糊涂了,上次她传给父亲的信,世民看了,说什么‘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她是想干什么?”

李世民之所以发火,是有原因的。

上一次正是唐王李渊打算与突厥联合的关键时候,看到了李秀宁的信,差点气个半死。

向唐王李渊提出与突厥人联合的是刘文静和裴寂,恰好李世民与刘文静和裴寂关系最好。两人经常在李渊面前维护李世民,而李世民投桃报李,当然不能让李秀宁从中坏事。

虽然在与突厥联合中,唐王一再强调,“愿勿侵暴百姓”,但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猜到突厥人进来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李秀宁一再强调百姓的重要性,等于是和刘文静,裴寂唱反调。而且现在已经和突厥结盟,李秀宁这一次竟然说什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公然诅咒,诅咒李家会重蹈覆辙。

更让李世民愤怒的是,这段话里隐含着一个对他来说非常刺耳的意思,“前车之鉴”。

李元吉等人就经常在父亲耳边说什么“前车之鉴”。

何为“前车之鉴”?

杨广弑兄弑父,所以是暗示他李世民将来也会学杨广那般弑兄弑父谋权篡位吗?

“二公子莫恼,这些话都出自那姜阎王之口,秀宁或许不知关中局势。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绍才不敢以自身为质换取秀宁的安全,若是让她回来,她那性子二公子是知道的,非引来乱子不可。”柴绍也是豁出去了,他这话半真半假,谁都没有办法去验证真伪,所以就连李世民都有点信了。

“这的确是个麻烦,可是秀宁留在河西总不是办法。”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我们暂时并未与那姜阎王交恶。等到秀宁看清楚了那姜阎王的为人,看到了唐王和二公子为百姓所做的一切,她会明白唐王和二公子的良苦用心的。到时候我们也正好利用秀宁对河西一代的熟悉,来攻略河西……”柴绍说得是情真意切。

“嗯,好吧,回去我会和父亲解释清楚。此事的确不能怪你,没想到其中还有这样的隐情。回头我会让大哥写一封信给秀宁,让她学会谨言慎行。”这种得罪人的事,李世民当然不能自己做。

“是,秀宁会明白二公子的维护之心的。”柴绍直接忽视了李世民说让李建成来写这封信的事实。锅当然要大公子来背,但人情要落在二公子身上。

渭桥上发生的这一幕,并没有人看到,即便看到也不会知道两人都说了什么。

雪过天晴,大地并没有回暖,今年的冬天显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