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走过去仔细地观察着地图,就这样,他足足看了一柱香的时间,太尉和丞相一脸讽刺的神情,而大帝终于忍不住问道:>
“中枢令,可想到办法了吗?”>
张显马上施礼,小心地问道:>
“陛下,与武安郡相临的青雀和烛照两国边境,领地闲置的面积怎么会比武安郡还大?>
而且从地形标注情况来看,这两国闲置的土地和武安郡的相同,都是可耕作的土地,这是怎么回事?”>
听了张显的话后,大帝脸色微微一变,目光便投向了太尉秦牧,秦牧顿时发出一阵冷笑,说道:>
“嘿嘿……,中枢令可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这个你想都不要想。>
世间聪明的人可不止你一个,烛照和青雀两个帝国的领土面积比我神龙要小得多。>
可他们之所以还要闲置这些土地,就是因为几十年前,我神龙就是用这种办法令其它两国弃置了边境的土地,成为三国的缓冲带。>
而其它两个国家最后也效仿我神龙,才造成了武安郡的闲置,你想看地图,我就猜到了你的想法,现在,你的想法怕是要贻笑大方了吧!”>
面对秦牧的嘲笑,张显只当没听到,向大帝施礼后,指着地图上烛照和青雀两国缓冲地带的一些区域说道:>
“陛下,既然烛照和青雀两国也有辽阔的缓冲带,那事情就好办了。>
只要派出人马,假扮成匪帮,把两国缓冲地带的主要咽喉要道占据,扩大缓冲地带的领土,把敌国的缓冲带变成帝国实际控制的领地,就可以使武安郡成为后方,还能成功监控敌人进出的情况。>
再派出部分军队驻扎在边境,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住敌情,而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快武安郡的建设。>
只要武安郡建设成,国外据点不仅不用撤回,再向前推进一段距离的话,缓冲带就会设在两个敌国的境内。>
而且有了武安郡做为后援,还可以控制帝国出兵路线。>
如果与这两国开战的话,我军就可以长驱直入,把战场摆在这两个国家,武安郡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武安郡作为后援,补给自然不成问题,至少可以长期形成控制两国之势……”>
“好,好办法!”大帝拍案而起,一脸兴奋地走到地图前叫道。>
而太尉和丞相相互对视了一眼后,都把头低了下去,大帝目光在两人身上一扫而过,开口问道:>
“丞相,中枢令的办法可行得通吗?”>
魏晋一脸苦笑地说道:“办法倒是可行,只是劳师动众,而且是长期戍边,军费怕不是小数字。”>
听了丞相的话后,大帝微一沉吟,转头看向张显问道:>
“武安侯,武安郡可是你的封地,现在朕和三位中枢都是在替你想办法,军费是不是由你来出啊?”>
张显听罢一脸苦笑地看向大帝,他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而大帝很难得地露出笑容说道:>
“实在不行,你可以向神京中的什么银号啊、票号啊、银……行啊,去拆借,等武安郡建立起来后,你再慢慢还,这总能办得到吧。”>
大帝在银行两个字上拉长了声音,张显顿时明白,大帝是想让他动用卖官赎罪银,可却不是给他,而是借给他的。>
张显只得点头说道:“臣尽力试试吧,不过,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大帝把头凑到张显面前说道:>
“你现在是帝国的列侯、当朝大学士兼中枢令,两卫殿帅和枢密使,这些头衔还不足以让愿意帮助你的大财阀趋之若鹜吗?”>
“臣自当尽力。”张显点头。>
大帝便转头看向秦牧问道:>
“太尉,调兵可有问题?”>
“要多少兵?”太尉问道。>
大帝看向张显,张显用手摸着刚刚长出绒毛的下巴沉默了半晌后说道:>
“在烛照、青雀和武安郡要分别建立起二十个以上的据点,如果按二十个来算,就是六十个据点,每个据点至少要驻军一千人,而且都要精锐骑兵。>
这样算起来,至少要六万骑兵,至于边境驻军,也要四万精兵,这样,问题就足可以解决。”>
“什么?六万精锐骑兵,四万精兵?你是要去讨伐烛照和青雀两个帝国吗?十万精锐?帝国哪有这么多精兵给你?没有。”>
张显的话刚刚说完,太尉就脸红脖子粗地大叫起来。>
大帝也摇头说道:“不行,十万太多了,就算你能搞到军费,帝国也没这么多的精兵给你,这是绝对不行的。”>
说到这里,大帝眼睛一亮,开口对秦牧问道:“太尉,武安郡做为封地,列侯可以招募多少私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