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3章 漠南都司(2/4)

作者:南山有龙
多少钱粮?

因为大漠中不能种粮,所有的粮食只能从中原运输,这样一来,路上人吃马嚼,又是一笔不小的损耗。

难不成,打下来的疆土不去守?

若是放任不管,漠南之地早晚成为瓦剌人的牧场,抑或是再冒出来一个中兴之主,振臂一呼,统一整个草原,然后整顿兵马,直指大明。

如果是这样,今日一仗,岂不是白打了?

守又不能守,放也不能放,这可怎么办?

“不知殿下有什么好主意?”

张鹤龄指着舆图说道:“虽然新的疆域线已经向北延伸至斡难河一带,但是,我们现在无法布置兵力,只能徐徐图之。”

一边说着,张鹤龄指着陕西以北的地区,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河套地区,这里是可以耕作的,建立卫所,朝廷再拨发一些钱粮,从内地迁流民过来。”

河套地区,古称河间,泛指黄河几字弯一带的土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朝时,蒙恬率军打败匈奴,夺下阴山之南的土地,筑朔方城,设朔方、云中、九原等郡。秦末乱世,楚汉相争,匈奴趁机又夺回阴山,实力大增,刚建立的汉朝都只能避其锋芒,以和亲相抚。直到汉武帝时,出了两位战神级别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奇袭龙城,封狼居胥,才最终将阴山彻底夺回,将阴山南麓的土地牢牢掌握在手中。

自明朝始,东起贺兰,西至吕梁,南连长城,北依阴山的大片土地统称为“河套地区”。

在丰富水资源的滋润下,河套地区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加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人工灌溉系统的普及,整个地区非常适合农牧业发展,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民间也流传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

在古代,畜牧业不仅是提供肉食,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匹!

河套地区水草丰美,地域广阔,适合大批量的养马。赵武灵王下令实行“胡服骑射”的前提,就是在河套地区的战马,从此放弃车兵,形成了以步骑为主的新型作战体系。后世将这支骑兵称为“赵边骑”,这也是中原地区组织的第一支骑兵部队,中原骑兵从此萌芽。

明初朱元璋驱逐元朝大将王保保于塞外后,光复河套并设东胜州。洪武四年废州置卫,同时设置失宝赤、五花城、翰鲁忽奴、燕只、瓮吉剌等五个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再将东胜州分置左、右、中、前、后五卫,隶属行都司,次年罢中、前、后三卫,只保留左、右两卫。

但是好景不长,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为防漠南诸卫及塞王异动,将漠南诸卫及塞王尽迁关内,东胜卫大多被迁往北京拱卫京师,自此河套东胜卫逐渐荒废。

虽然正统年间明朝重新在河套地区设立东胜卫,但后因新设东胜卫孤悬草原,粮草不济,守御困难,又迁至延、绥地区。期间河套地区防务空虚,逐渐为漠南蒙古诸部占据,成为其侵扰明朝内地的基地。

成化年间,明朝与蒙古诸部为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展开激烈的斗争,虽然获胜,但是由于常年征战,耗费钱粮无数,庞大的后勤消耗指使国库空虚,为此明朝采纳左副都御使余子俊的建议,在河套南部筑墙建堡,建立屏障。

此举保证了明军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边墙防守,但由于仅在河套南部修筑,等于将整个河套平原地区都拱手让给了蒙古诸部,史上称之为“弃套”。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成化之后的弘治皇帝,又何尝不想收服河套,恢复大明的荣光?

可是,弘治皇帝是个抠门皇帝,喝粥都不舍得多喝一碗,打仗?多费钱啊,还是算了吧……

现如今,明军大败鞑靼,虽然草原上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