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39、通胀年代(1/3)

作者:白鹤梁
《芙蓉镇》男主角定下来了,接下来就准备开机了。

春节后,《李香兰》也重新开机了,不过却遇到一点小麻烦。

刚开机没几天,童建国就到片场来探望。

李翰祥却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

“怎么了?老哥。”

“春节过后物价涨得太吓人了!”

“怎么吓人了?”

“猪肉都5块钱一斤了!”

“啊?”

童建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并没感觉到眼下正迎来通胀高峰期,而且相比江浙地带,辽省地区还能稍微好点。

“这个……是够吓人的。”

80年代以前猪肉才几毛钱一斤,最近几年也顶多一两块钱。

问题眼下的工人们,效益最好的单位一年也不过拿个两三千块钱。

像童建国名下的企业,工人干部们平均下来,一年也不过4000多块钱。

关键猪肉是标杆儿。

猪肉涨到5块钱了,其它东西就跑不了了。

童建国记得80年代初坐飞机时,飞机上免费供应茅台酒。

最好的茅台也不过十来块钱一瓶。

眼下都涨到200多元。

连17寸的彩电都涨到2000元了。

这通胀的幅度可想而知。

所以,李翰祥担心的并不仅仅是猪肉的问题。

它牵涉到服化道、人工等等诸多方面。

“哎呀,老哥啊,你想那些没用的干嘛。当初不都跟你说了吗?咱拍这电影就是为了到国际上拿大奖,增加点猪肉的成本怕啥?”

“唉,何止是猪肉啊。600万成本已经够高了,可眼下看起来700万都打不住呢。”

“钱的事儿不用你考虑。你身为大导演不要有那么多私心杂念。”

“好吧。”

童建国以前说不指望票房,就想到国际拿大奖,其实有开玩笑的成分。

因为拿大奖是运气的事儿。

同样拍末代皇帝,人意呆利导演拿了奥斯卡,李翰祥连根儿毛都没拿到。

除了技术、审美原因,文化差异也是重要一环。

李翰祥都这把年纪了,想让他补课,恐怕还不如老谋子麻利。

童建国还是指望多多少少卖点拷贝,要求不高,只要本儿回来就不错了。

眼下看起来这也不能指望了。好在还有电视剧。

无论如何都能帮电影找补回来一部分。

通胀自然也影响到其他几部剧。

像正在筹拍的电视剧《芙蓉镇》,准备续拍的《济公》,已经将要完成第一轮拍摄的《聊斋夜谭》。

不过,这些剧都没有外籍演职人员。

增加的也只是服化道、吃喝拉撒的费用。

至于酬劳,童建国的剧比别的剧酬劳已经高出一倍不止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谁敢找事儿,就直接996、251侍候!

没过多久,通胀的事也影响到童建国名下的企业了。

两大集团从上到下每天议论的都是今天抢了啥,明天该买啥的。

两大集团的员工们工资都比较高。

物价再涨对他们生活质量也不会造成太大改变。

最重要的改变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

1988年的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是7点几。

可1988年的通胀率高达百分之十八左右。

也就等于你100块钱在银行放着,一年后就变成90元了。

这会儿的人经历太多的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放屁拿手抓的事儿,不像80后、70后那么淡定,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