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碑营销和粉丝营销的计划正在按照团队的预期展开,麻烦当然是有的,但最多只到麦克唐纳这一级就被很好地处理掉了,根本不会摆到罗杰的面前来。
大体了解过专辑的宣发情况之后,罗杰随口问道:“还有几个月就要正式发行了,实体唱片首批备货量是多少?”
不能说罗杰对《血腥统治》的重视不够,只是罗杰有其它的重要事情要忙,将专辑的宣发全权交给了安妮和胖子处理。
对专辑的宣发不过问,也是出于避险的考虑。
不过在私底下,只有罗杰和安妮两人的时候,也就没必要顾忌这些了。
更何况,罗杰也就仅仅只是了解一下情况,不会真正去插手具体的业务。
“八百万平装版cd和磁带,另外限量版和典藏版,还有普通黑胶唱片,三者相加一共有两百万的备货量。”
这个总数加起来就是一千万张专辑。
由于是全球同步发行,并不仅仅只是北美一地,哪怕现在实体唱片的市场已经大幅度萎缩,这个备货量也不算是夸张。
毕竟乐队的粉丝基础在这摆着,出货量和零售端销量又是两码事。
比如说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月之暗面》,仅仅只在北美一地,发行方宣称的出货量就高达两千多万张,而在零售端的销量却是只有一千五百万。
若是放大到全球市场,出货量和零售端销量之间的差距,只会是更大。
大卖的专辑,出货量和零售端销量之间相差到八位数,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数字音乐出现之前,实体专辑市场体量最大的六十到九十年代,相差一倍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事实上,首批备货量一千万张专辑,已经是基于保守的考虑了。
在过去发行的《摇滚圣经》系列当中,就没有一张的全球出货量低于两千万张的。
这还仅仅只是实体专辑的部分。
当然,还是那句话,出货量和零售端销量是两回事。
不过只要批发商付足了货款,有多少“库存”卖不出去,那就不关乐队和发行公司的事了。
一千万到两千万张之间实体唱片销量,外加至少不会比这个数字更低的数字销量,这就是麦克唐纳和他的团队给出的预估。
首批备货量,自然是按照较低的那个数字来选择。
若是能够达到最低标准,虽然有点勉强,但也算是达到了罗杰对《摇滚圣经》系列的最低要求。
但若是按照这个数字来计算,《血腥统治》这张专辑,几乎只能靠着昂贵的黑胶唱片、限量版和典藏版唱片来盈利。
而大量的数字专辑、平装版cd等等,扣去各种各样的开支之后,顶多只能说是维持投入罢了。
如果以过去几张《摇滚圣经》系列的标准来评判,至少在商业上《血腥统治》这张专辑还没有正式发行,就已经可以宣告失败了。
而指望这张专辑在销量上出现一个大爆发,也是不现实的。
小众类型永远是小众类型,即便会出现爆发,也总有一个限度,这就是小众音乐类型的天花板。
不仅仅是唱片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
稍稍停顿了片刻,安妮又说道:“和之前几张专辑一样,是从太平洋对岸那个国家下的订单,单张cd连同包装和运输的成本不到85美分。”
不可描述国度内不可描述的事情很多,但优势也同样明显。
对于北美的娱乐产业而言,不可描述国度成本低廉的加工业,就是最好的“产品提供方”。
直接从太平洋对岸购买成品,哪怕将运输、关税等各种费用计算在内,也要比在北美本土生产的成本还要低上几倍。
单张cd专辑不到85美分的成本,相较于起步就是15美元以上的批发价格,20美元以上的零售端价格,这其中的利润可见一斑。
如果换成是在北美本土,单单成本就会飙升到单张专辑3美元以上,以百万为基数的情况下,这个差距可不小。
至少在如今这个年代里,还没有比不可描述国度更好的供货方。
“这方面的事你多关注一下,如果忙不过来的话就让胖子盯着。”
罗杰没有对这方面的事情发表意见,事实上,无论是以前的mad唱片,还是现在的量子音乐,对这方面的运作都自有一套完善而成熟的体系,实际也没有太多需要高层去插手的地方。
又和安妮聊了一会《血腥统治》的宣发,罗杰忽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对了,好莱坞那边的情况怎么样?我记得《战争之王》似乎快要下档了吧?”
量子影业在今年的重头戏,就是杜克-罗森伯格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的《战争之王》。
这部电影,仅仅制片预算就花出去了超过五千万美元,比杜克一开始提出的计划书中要求的预算还超支了七百多万。
加上宣发成本,《战争之王》的预算高达8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