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如果遇到挖角,肯定会选择跳槽离开。
所以,开拓我们自己的海外发行渠道,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开拓海外发行渠道,建立全球发行体系,这个想法和罗杰不谋而合。
虽然……两人的出发点不同,但大方向的思路却是一致的。
由于罗杰早就做过这方面的打算,也进行过相应的调查,对于建立全球发行体系所需要的资金,心里还是有一定的哔数的。
就以业内的横向对比来看,太早的案例就不提了,最近的一个,环球唱片从无到有,建立起完善的、高效的全球发行体系,是以环球影业的发行部门,和最先被收购的大厂牌宝丽金唱片为核心,搭建起了自身的框架。
在此之后,环球唱片挥洒着支票,在全球各地,接连收购了数以百计的唱片公司,经过数年的整合之后,才有了如今在全球唱片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超级巨头。
当然了,这种土豪式的玩法,mad唱片学不来,也学不起。
但哪怕是省着点花,按照宝丽金的价值来算,一个完善的全球发行体系,价值也在大几十亿美元以,这还必须得是运气好,遇到有合适的大厂牌破产,低价抄底才能拿到的价码。
如果按市场价?
没有百亿美元的投入,想都别想。
哪怕是乐队砸锅卖铁,都拿不出这样一笔巨款来。
未来几年之内的目标,也仅仅只是为mad唱片初步搭建起一个框架,一定程度摆脱对华纳、环球的依赖。
在这之后,再慢慢去填充、完善这个框架。
对于卢西恩-格兰奇提出的这个规划,罗杰没有提出任何质疑,点了点头,问道:“你刚才说有两个需求,还有一个是什么?”
“制作团队!”
出乎罗杰的意料,卢西恩-格兰奇提出了一个罗杰从未想过的问题:“公司旗下,现在已经签约的,共计有81名歌手、33支乐队或者组合。
每年至少要录制千首歌,举办千场演出。
单靠现有的制作团队,人手远远不足,必须要将大量的制作业务和巡演业务外包,但这会让我们损失相当一部分利润。
公司的市场部门做过一笔计算,如果我们将制作部门的规模扩充到现在的三倍,虽然人员薪酬会有大幅度的升,但是总体的成本反而会削减不少,每年至少可以省下三千万到五千万美元之间。”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节省下来的成本,就可以视作为额外的利润。
当然,这只是毛利润,因为还要纳税什么的……
咳咳。
每年三五千万美元的额外利润,这个数目并不低。
对于一家商业公司而言,别说几千万美元,就算是几百万、几十万美元,也是要锱铢必较,斤斤计较的。
更何况,以mad唱片现有的盈利规模,三五千万美元的利润,绝非可以随便忽视的数字。
罗杰心里一动,问道:“投入呢?有做过调研吗?”
“我们现在一共有二十一个制作团队,其中七个团队都是和固定的大牌明星合作,包括和你们合作的迭戈、汉克团队。”
卢西恩-格兰奇说到一半,似乎是忘记了什么,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看了一阵,才继续说道:“如果要对制作部门进行扩充,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将剩下的十四个团队打散,以现有成员为骨干,大量招收一批拥有一定从业经验的员工。
以此为基础,经过一两个项目的磨合,新的团队,整体能力很快就会提升起来,也不会花费太多的钱。
人力资源部门那边做过调研,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来执行,我们需要招聘大约两千名新员工,其中需要三百到五百名拥有丰富经验、履历出色的中层核心。
这一部分,很难从招聘市场完成,需要委托猎头公司物色合适的挖角目标,也是花费最多的部分,平均在每个核心骨干身,大约需要200万美元左右的挖角成本,加起来就是七八亿美元的投入。
至于制作部门扩充完成之后,就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只是每年的员工薪酬成本会有所升,但这完全是值得的。”
七八亿美元,这个数字,比罗杰想象得要高出不少。
不过,无论任何行业,底层员工好找,但对于有能力的那些精英来说,永远是工作去找人,而不是反过来。
唱片业内,优秀的人才,收入也同样不菲。
远的不说,就是和罗杰合作最愉快的,迭戈和汉克两人的团队,除了这两名领头人之外,团队中年收入达到或者接近七位数的核心,也有十几个人。
而那些底层的普通员工,薪水也就是比普通的工薪阶层略高一点,勉强达到中产阶层的水准而已。
想了想,罗杰没有对这个提议表态,而是说道:“这两项计划,你跟各部门讨论一下,拿一份具体的计划,提交到董事会来。”
顿了顿,罗杰又补充道:“不用太着急,在乐队结束假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