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一十章 民间动态和白日做梦(1/2)

作者:卡麦斯
第七百一十章民间动态和白日做梦

大宋的朝臣很聪明,非常聪明,不仅会谋国,更会谋身。

在王宇的提点下,他们已经知道怎样分散风险保全家族,但是,一到了政事堂、一到了紫宸殿,他们依旧不敢作出放弃汴梁的决定。

这和明朝末年崇祯朝一模一样,大家都想要迁都,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来,因为,谁提出来谁将承担历史上的骂名。

与其如此,还不如大家一起装聋作哑看看情况再说。

朝堂上诸公争执不休,消息传入民间,民间自然也不会安稳。

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京畿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被王宇提及可能需要迁移地方的地主们拿着地契踊跃到官府确权,很多隐藏的土地头一次出现在官府的典籍上,而这些典籍,被士绅、官府派人一一核对抄录之后,先一步派人送往杭州、金陵等地。

这些士绅们想着若是契丹、女直打来,大不了地里的庄稼不要了,带着细软直接南迁即可,只要土地还在,官军收复失地之后,那些土地依旧是他们的。

这是王宇对士绅阶层的妥协,也是一招暗手,那些留存下来的地契,将会让这些南迁的士绅阶层,有极大的动力推动北伐,甚至为了北伐不惜出钱、出力。

上官文渊曾经来信说,现在金陵钱庄在金陵的银库,划出了专门的区域来保存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京畿路、京东东路等地的地契,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金银铜钱存储。

这个时候,可能被战火波及的地区,不仅存钱没有利息,反而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毕竟,金陵银行推出了一项让所有大宋有钱人都眼热的业务——资金保全服务。

在王宇的建议当中,位于太原等地的金陵银行所有分支,在万众瞩目之下,甚至是在众多乡绅敲锣打鼓的欢送当中,在各地官府和士绅派人监管、保护之下,将大量的金银、铜钱都运到了金陵。取而代之的则是每个士绅手里拿到的大笔银票。

小额银票,如一两、十两的没有太多的鉴伪方式,自然可以流通。但是,凡是战争沦陷区域的银票,超过一千两以上的,都会被冻结,需要本人或本人存款时指定的继承人,凭借预留的密码、印信徽记,去金陵银行支取现银或者挂失之后重新开具新的银票。

虽然挂失、重新开具新的银票的时间至少要有两月以上,但是,比起万一在乱军当中被人抢了家财血本无归,这些时间的等待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同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各地甚至派了族老入住金陵,作为支取银钱时的见证,以确保银钱不会被人冒领。

王宇、洛清川、上官云灵就是通过如此方式,从北方吸纳资金以避免战火损毁的,而资金南移自然也带动了人才、产业、物资南迁,这一点,无论官府是否允准,民间都在推动。

当民间大户已经行动起来的时候,小民小户有条件的也开始了自行疏散,虽然只是众多民众的一小部分,但是也开始出现了迁移潮。

但是与大户人家不同的是,小民小户的迁移,马上就面临着到了异地之后求生不易的困境,当然,敢于离开家园的,向南方迁徙避难的,往往都是在南方有亲属可以投靠的。

为了解决民生,尤其是南迁小民的生计问题,金陵银行也投资兴建了许多工坊,生产兵器、铠甲等器械,上官文渊更是在王宇的建议下,在宁波、舟山等地开设了造船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靠海产、渔获以补充北方耕地减少之后,食物供应的不足,顺带为未来的海军提供优质兵员。

民间的动态自然逃不脱朝廷的监控,这一次,刘胤佶难得的没有干涉。

刘胤佶在曹太后的教导下,难得的发了善心,并未让地方官吏阻拦民众南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