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自己的分析与科学的结论进行了对接,科学对于宇宙的起源与构成有着深刻的分析,宗教对于此也有着独到的看法,而它们往往反应在该宗教的神话里。神话是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听着有些唯心,或者不可思议,但我们相信,在神话最初流传时,它是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只是在后来代代流传中,那些晦涩而难以理解的部分被渐渐丢失,反而是更容易理解的为解释真相而做出的比喻则流传了下来。
也许你会感觉奇怪,现代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增砖添瓦,才使得这个宇宙的真相浮出冰山一面,我怎么就口出狂言认为古人的神话更接近真相呢!那是因为所谓的“古人”并非刚从森林古猿进化来的古人,他们是上古文明的代表,上古灿烂的文明比现代更加耀眼。话不多,且来看一下最著名的几个神话。
首先是盘古开辟地的神话,这是中国本土的民间神话,早在三国时代就被吴国徐整记载在《三五历记》中,至于更早之前的记录还未被发现,至于之后的记录或详细或粗略,虽然细节有偏差,但大体情况相差无二,先看一下记录:
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地开辟。阳清为,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圣于地。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气鸿蒙,萌芽滋始,遂分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接着,我们一边进行翻译,一边进行补充:
地混沌在一起就如鸡蛋(这时候地未分,全都是混沌在一起的状态,就是“一”)。
盘古在混沌里诞生了,万八千岁后,地开辟了,能量积聚为,物质聚集为地。(这里是“一生二”的意思,也就是,混沌里产生了“无”与“有”,事物有了互相对立的属性,因此盘古也许是指“太极”。)
盘古在地之间,却神圣于地,每日都有所变化,地每扩张一寸,他就充斥一寸。这样又过了万八千岁,地便极其广阔,去地有九万里,盘古也充斥了地之间。后来,便有了三皇。(太极神圣于地是因为地由混沌化分,太极于混沌中生成,可谓地之母,其又充斥于地之间,无所不在。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为数之极致,所以我们怀疑“九”为极大之意。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故三皇实指皇、帝皇与人皇。)
气迷蒙广大而混沌,生命开始萌芽,地分开之后,乾坤便立于地之间,乾坤相交,阴阳相合,布化元气,人便从此孕育开来。(先有地,阴阳相合,人则交感而生。)
道生化盘古,盘古临死之际化身自然:其气化成风云,其声化成雷声,左眼化成太阳,右眼化成月亮,其四肢与头部化成东西南北四方四岳与中岳之山,其血液化成江河,筋脉化成地理纹脉,肌肉化为田土,头发胡须化为星辰,皮毛化成草木,牙齿和骨骼化成金玉矿藏,精髓化为珍珠宝石,汗流化成了雨泽。身上诸虫,因受风所感,化为万物。(这一段虽然复杂,但表述的意思其实最为简单,就是自然现象的产生以及万物的由来。这里要注意,万物虽然是阴阳交感而生,但风才是催动阴阳交感的动力。《内经》中有“风为百病之首”的记叙,举一反三的话,风是催动变化的原因,自然也是催动生化的原因,生化指的便是万物生成。大家可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诞生便是石卵见风化作石猴。
首生盘古,若盘古为太极,则生盘古者谁?唯道是也,首生盘古有“道生一”之意。另外,这个故事,是不是和《阴阳应象大论篇》里的描述人与自然相对应段落有些相像呢:“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对于上文中万八千岁这个时间,以及自然万物的生成过程,我们不置可否,然而《西游记》中对于地纪元和万物生化有着更详细的叙述:“盖闻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