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翻译圣人永无世俗之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者我善待他,不善者我也善待他,德行善。诚信者我信任他,不诚信者我也信任他,德行诚信。圣人在世间,收敛而谨慎,为天下使内心浑浊。百姓都专注其耳目,圣人都以婴儿般对待百姓。)
(备注1、前面以比喻讲述谦下的道理,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讲“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圣人故而效仿之,那该如何做呢?该段则了答案。
2、圣人常无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无偏心亦无偏私,圣人效仿,故无己心,平等对待天下之人,无论善恶美丑;圣人为天下浑其心,故可待天下人如婴孩,无论善恶美丑,故德行周全。
3、为天下浑其心。不结合上下文,此处便会产生歧义,浑其心,“其”指为谁?是天下人?亦或是圣人自己?前后文都有提过,治理国家切勿有所作为,人心尤其不可驱使,《五十七章》亦曰“我无事而民自静”,可知此处为浑浊圣人自己内心。
4、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私心各不相同,所以全部私心混杂在一起便犹如万物繁杂复回归混沌一般,故而后文曰浑其心,非但天下人心混杂如此,天下所有学科所有知识混杂在一起,也是混沌而已,所以“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道本身”。
5、该段文辞简约,对于圣人在人类社会中如何与人相处,《秋水》又有较为详细论述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大意是说大人之行,不做危害人的事,也不多施惠于人;行动不为获利,不轻贱家奴;不与人争夺财物,属于自己的也不推让;遇事不求助他人,也不赞美自食其力,不轻贱贪污之人;行为与世俗相异,但也没有乖张邪辟;目的是为跟从众人,所以不轻贱谗佞诬陷之徒,世俗的高官厚禄不足以用来劝勉,杀戮蒙羞也不足以当做羞辱;知道是非的界限不可确定,小大的标准也不可端倪。
“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该句尤为重要,正因为此无论“善者”“不善者”圣人皆孩之。所以后文有讲“圣人无弃人,也无弃物”,并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德充符》也有论述“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意思是说,圣人有所游历,智慧会成为灾孽,约束会成为禁锢,德行会成为接引(指内心与外物相接),工巧会成为买卖。圣人不谋划,哪里会用到智慧?不砍斫,哪里用得着约束?没有丧失,哪里用的到德行?不借贷,哪里用得到买卖?知、约、德、工四者,是上天的哺育。上天的哺育,就是上天的饲养。既然享受上天的哺育,又哪里会用到人为呢?圣人有人的形体,没有人的情感。有人的形体,所以与人群居;没有人的情感,所以是非不会沾身。渺小啊,所有事属于人的;伟大啊,独来自于上天。
既然寻常人与圣人皆有人的形体,为何寻常人不能脱离世俗呢?人心排下而进上,好贵而恶贱,好大而恶小,是个可怕的东西。世人价值观之所以狭隘,不能与圣人宽广之心相比,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其对是非贵贱等没有正确的认识。《秋水》借河伯与北海之对话,对此有详细阐述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