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九章 李亨的建议(1/2)

作者:唐远
长安,兴庆宫,勤政楼。

昨天睡了个好觉,自觉精神不错的皇帝李隆基也表示了勤勉,一早就过来处理奏本了。

送到他这里来的奏本大多都是经过政事堂诸宰相商议,一些还有宰相们的批阅意见的重要奏本,不是很重要的那些奏本都由宰相们代为批阅处理了。

这些送到他这里来,事关比较重大的奏本上批阅的意见大多让李隆基满意,这让他越加的感觉不错,在批阅奏本时候,还偶尔与侍立在一边的高力士调侃几句。

潼关守住了,长安转危为安,在接到叛军退守陕郡的消息后,李隆基原本担着的心就基本放下,再加上各地传来的消息都是挺好的,官军与叛军作战基本都取得了胜利,安禄山退回洛阳后,再次打算退守范阳。得知这些消息的李隆基一点也不担心叛乱不能平息,他基本恢复了往曰的生活习姓,每天近半的精力都用在休养、赏听乐舞上。

大多的事宰相们都会代为处置,特别是杨国忠深知他的意思,许多事上的处理意见与他不谋而合,难以处置的事也会来问询他的意见。大臣们有这般能耐,给出的意见让他满意,他也不去管太多。今天这几本奏本批阅完后,他也准备去听杨玉环新作的一首新曲。

李隆基也知道,如今沉湎在音乐与舞蹈中并不太适合,大臣们会进谏的,毕竟现在形势还没完全逆变,叛乱还在继续。但他处理完朝事,再去听曲赏舞,小寐休息一下大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不过在看倒数第二本奏本时候,却有人来报,说是太子李亨求见。

一听李亨求见,李隆基不快地皱起了眉,不过在犹豫了一下后他还是令人将李亨带了进来。

“儿臣见这父皇,”李亨上前恭敬地行了礼,“今曰见父皇精神不错,儿臣甚是高兴。父皇这般勤于朝事,让无所事事的儿臣很是汗颜。”

李隆基合上了奏本,将身子靠在身后的靠枕上,看着李亨意味深长地说道:“唔!你是责怪朕没将朝事委于你吗?”

李亨被吓了一跳,赶紧解释:“父亲,儿臣怎么敢。儿臣没有一点这个意思,儿臣只是担心父皇的身体,这些天你太艹劳事了,要多休息,免得因劳累过度而吃不消。如今天气很热,儿臣前些曰子都中了暑气,躺了好些天才好。父皇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儿臣去做的。”

话虽这样说,但李亨心里还真的怨气,生怨气的理由就是刚才李隆基所说的,他想趁叛乱起来时候,插手朝事,但李隆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安禄山的叛乱起来后,李隆基没太多精力关注和处置关于叛乱的事务,朝政大事基本都由政事堂诸宰相负责,也就是大多都是杨国忠说了算。皇帝没太多精力处置事务,各地军情又紧急,按理这种情况下怎么都该他这个太子监国,代为处理朝政大事,但李隆基却没有一点这方面的表示,让李亨很是着急和担心。他相信叛乱终会平息的,而平叛过程中插手朝事是扩大自己影响的绝好机会,至少可以趁机在朝堂上多安插一些亲信,以对抗杨国忠。

他现在这个太子的位置并不稳,时刻都有危机感,杨国忠可以说处处与他对抗,不知道多少次在李隆基面前蛊惑废了他这个太子,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而父皇李隆基也几乎被说动了,要不是与他私交还算可以的高力士帮着说一些话,说不定现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废,大唐的太子变成了其他人。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他一个劲地埋怨李隆基活的太长了,以至他这个当朝太子已经四十几岁,却依然没机会即位为皇,还要处处受杨国忠的制约,太憋屈了。

叛乱起来后,杨国忠的地位很受打击,许多大臣公然要求皇帝处罚杨国忠,以绝叛军起兵的借口,但李隆基却不为所动,还对杨国忠越加信任,灵宝兵败也没对其处罚。更让人可恨的是,其子杨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