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荆州(湖北、湖南)中部,以镇四方。
既是核心地带,自然是城池林立,要塞众多——共计有大大小小的城池数十个。其中,又以三座城池最为重要。这三城,从南往北看,分别是郢、鄢、邓三城。其中,郢都是楚国国都,此前已出现多次,就不必细说了。鄢、邓两城则分别建于汉水两岸——鄢城(今湖北宜城)在汉水以南,邓城(今湖北襄樊以北)在汉水以北。从这两城所建的位置就可看出,楚国已深知汉水的重要性,因而特围绕汉水建成了一南一北两座大城,防备“孙武灭楚”的惨剧重现。
这三城都有大军驻守,各约十万,成互援之势。是楚国历时多年,苦心建成的一道防守锁链。可是,眼下白起既已从汉水以南的上庸出兵,那就可以绕开鄢、邓两城,直扑郢都。一旦郢都被攻破,拱卫汉水的那二城就算是守得再好,也无意义了。
于是,楚襄王见状,慌忙下令鄢、邓两城守军向郢都集结,将三十万大军密密麻麻地汇集到了一处。这样,任他白起再有通天的本事,也绝不可能攻下守军如此之多,防守如此之坚固的楚国大都。
孰料,白起要的就是这一效果。
先前,他派遣出军队进驻上庸时,自己并未随军赶去,而是静坐后方细看楚军部署。当他得知楚军已争先恐后地赶去郢都作死守状的消息时,才率军三万,从商於出发向东开进,同时,一纸急书,让进驻上庸的五万军队渡过汉水,与自己汇合,共击强楚。
那么,他的真正目标是?——邓城。
简单的说,白起想要出奇制胜,想只凭八万军队由北向南一路攻到郢都。然而,因汉水两端防守森严,强攻不得,他便故弄玄虚,显出一副要从上庸直扑郢都的架势来。
这一招极其冒险,他当然不可能这样做,但楚军因畏惧于他的威名,都以为他想要这么做。结果,一时间汉水两端的楚军慌慌张张的集体南下,将一片不设防的空地留给了秦军。
这就和现在白起想要直扑临淄一样,迫使齐国再陶郡的军队回援,从而打破僵局。
在楚国君臣恍恍惚惚的状态下,白起亲率大军从汉水北部的商於出兵,又将汉水以南的上庸军一并召来,直扑邓城。邓城守军这时已十去**,见秦军大举杀来,大乱,没几日,邓城便落入了白起手中。拿下邓城后,白起马不停蹄,下令秦军渡河攻打鄢城。这时,楚军因得知邓城失守,已初步摸清了秦军的意图,赶紧又急急忙忙的向鄢城赶来,等及白起率军寻桥过了河时,鄢城之内已陆续赶来了十万大军,将这道防线及时补上了。
在《孙子兵法》中有“其下攻城”一说,以十倍围之,三倍攻之,在攻、守双方兵力相当的话,应是守方占绝对优势才对。为何反倒被秦军得了优势?原来,白起率军攻下邓城后,连忙四下寻桥渡江。那汉水下游处江面极宽,没有船只不得渡过;上游处却有几处狭道水道,上面建有木桥,秦军因此才过得江来。过了桥后,白起一声令下:拆桥!很快,秦军的退路已绝,除非能战胜楚军,否则八万秦军必将被困死在汉水南岸!更该死的是:为求行军神速,渡江前,白起只让士兵们每人带上几日的口粮,不用慢吞吞的辎重部队跟着。及至赶到鄢城城墙下时,士兵们的口粮已经吃完了一半,不迅速将此城拿下,很快就要空腹作战了。
因此,众人一齐拼命,只求数日内能攻破城池,好有饭吃。守将见秦军拼的凶狠,连忙召集士兵竭力抵挡,状况虽不佳,好在郢都相距很近,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数万援军已在路上,不日就能赶来相助。很快,这一消息也被白起获知。他知再猛攻下去,等不及攻破城池,士兵们就得饿死绝了。于是下令又撤离了邓城。
这就是白起最早打的机动战,利用己方的快速移动,从而对敌方产生压力。
在司马法就说过,“寡利烦,众利战。”白起的八万秦军对于楚国的三十万大军无疑来说是非常少的,可是白起就充分发挥了寡利烦的军事思想,不断通过转移作战达到自己的兵势大胜。
于是八万秦军向鄢城以西快速撤去,此地有小城数个,守兵甚少,白起亲自督阵,很快就将这几座小城拿下,获得了一些粮草。因为这事,秦军总算暂时能吃饱肚子了。他再派人去探鄢城动静,很快得知该城内已有大军不下十五万人,这时若再回过头去发力猛攻,依然不可急下。
白起不信这个邪,他偏要再攻一次才肯甘心。于是他将鄢城以西的几座小城扫荡干净后,再一次率军开至城下,又要攻城。城中守将见他去了又回,猜出了秦军短处:其远涉而来,兵锋虽强劲,但苦于粮草不足,必不能久战。因而督令下去:全城上下竭力守城,切不可轻易出城与秦军对攻。等其粮草尽后,自然被迫退去。那时,我等再去收复邓城等地,还不是轻而易举。果不其然,白起再攻了几日,见城防坚固,楚兵又不肯出城迎战,只得泱泱退去,连撤上百里,退至凤翔(今湖北武安)一带,作决战准备。
凤翔乃是一座小城,城中百姓早已逃散一空,既无粮草,也无守军,不足挂齿。但白起之所以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