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73章:食盐大业(1/4)

作者:碧海思云
盐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并非是杨侗让李客师紧急赶来的原因,但食盐关系到大隋几千百姓的生活、健康,问题既然遇到了,就不能不尽快解决。

杨侗当下便将李客师带回大帐,向他传授提盐技术。

盐有海盐、井盐、湖盐三种,湖盐又称池盐,遍地都是的青海盐便是湖盐的一种,这种盐经过长期风吹日晒,凝结成晶体,沉淀到湖底,如茶卡盐海、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历经数千万年变化形成了干湖,盐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经过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所需工序仅是提纯、晾晒这两步而已,不过仅是提纯技术不到位这一步,就让它没有得到开发,如泥土一般,世世代代曝于荒野。

不过相对于成分复杂、很以提纯的河东盐,西海的盐乃是天然的上等可食用盐,成分十分简单,先将其液化成盐水,加入适量石灰水,几种主要杂质就会发生化学反对,沉淀下来,取上层清水,再用苏打水,不断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浑浊物,即可去除涩味,最后蒸煮或是晾晒即可得到雪花一般的优质食盐,余其便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量元素。

听完杨侗的技术,李客师大有豁然开朗之感,细细一想,这办法似乎也没什么,关键是之前没人想过。

“这制盐之法其实十分简单。”杨侗说道:“而西海数百个盐湖,遍地都是结晶盐,又有煤炭为液化结晶盐、蒸煮的燃料,所以只要人手足够,日产万斤都不是事儿。”

在任何一个时代,盐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关系到万万千千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则关系到朝廷的税收。只因任何朝代,盐税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小数目。

西海之盐背靠取之不尽的茶卡盐湖、柴达木盆地,只要人手足,产能就令人难以想象,之后可依靠官道、黄河、湟水运输,可以说,西海之盐条件得天独厚。

一旦西海成为产盐重地,这对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尤其是柴达木盆地,依靠本地盛产的铁、铜、盐、煤炭等先天条件,必将如后世那般成为大隋专门制盐、铁、铜产品的工业重地。

“圣上,照您这么说,这种盐具有就地取材、方式简单、成本不高、物美价廉的特点,一旦上市定会引起一场轰动,在瞬间即能击败市面上昂贵的细盐、粗盐、毒盐。让他们关门大吉。如果盐生产出来了,又如何来卖?”

李客师知道杨侗只让他一人知道这种制盐技术,显然是秘技自珍,单为朝廷所用,而不是把这暴利让给盐商。

杨侗说道:“这种利于万千百姓的技术和产品,应该用来造福百姓,绝对不能成为某些人牟取暴利的工具,朕还是打算纳入商部,由供销社平价来卖。”

供销社是官营的连锁超市,既有琉璃制品、英雄烈等奢侈品,也是农具、铁器、粮、油等等和民生有关的物品,由于连连丰收,且有朝廷的大量储备来平抑价格,所以粮、油价格始终稳定,没有出现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事件,盐的重要性不弱于粮食,自然也要纳入朝廷的管制范围,走薄利利民之路。

“若是纳入朝廷管控,盐价大跌,实乃天下百姓之幸事。圣上仁义。”李客师击节赞叹,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西海盐制成以后,可通过湟水运至金城,然后通过黄河运到会宁、灵武、五原、榆林、定襄、马邑、楼烦、阴雕、离石、龙泉、延安、文城等等黄河两岸郡治供销社,最后分往雍、并二州内陆之郡;第二路,则是通过渭水进入关中;第三路是从河源南下,进入益州。第四路,由大兴通过广通渠,运抵洛阳,再以洛阳为中心,通过运河、官道运往全国各地。至于紧靠西海之郡,则是就近通过陆路运输即可。”

“如此的话,运输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朕打算用李太守之法,将西海之盐解决洛阳以西的大隋各地的食盐问题;至于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