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2章 邀请(1/3)

作者:于长生
无垢知道后也想去,呼朋引伴到最后就成了集体行动。

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毕湖。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故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

瘦西湖风景主要分为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瘦西湖原名毕湖,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

瘦西湖是由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气候的过渡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瘦西湖水域范围,北达大明寺蜀冈山脚下,向南至熙春台分两支,一支西南经念四桥通蒿草河,一支直东至小金山复分两支,一支由小金山北经长春桥达友谊桥通潮河,一支由小金山沿长堤春柳南达大虹桥通西门二道河。

其中大明寺蜀冈下——春台——莲花桥——小金山——大虹桥为景胜集中的主水域。湖水淡绿色,底质为灰色淤泥松软。

大虹桥是二十四景之一,横跨毕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

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

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

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

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

此时的瘦西湖游人极少,有些地方的雪还未化,但丝毫不减其美态,五步一景,杨柳低垂,就连畏水的莫流年就觉得赏心悦目。

来到二十四桥时,小半仙还跟她解说二十四桥的由来,莫流年听的津津有味,半仙瑶见到这一幕,若有所思。

二十四桥,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每侧各有桥柱二十四根,桥板二十四块儿』首“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闻名天下。

之后众人舟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浆,岸上四周的树叶,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一丛的倒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水。

船慢慢地,慢慢地沿苏堤流去,荷叶刚长出来,还很嫩,因是初长,分外用心,神秘而新鲜,容不得旁人惊扰。

园内有水,有水必有荷。荷,俗人眼中之尤物,智者心中之圣像,于湖一角,坦荡荡立着,任人观之、花时节已过,翠云如盖的荷叶正在枯萎,偶尔几页花瓣散落叶上,漂浮水面,感其多情落红自飘零,心头就止不住一缕悲伤。

小半仙很自觉地细意暗展,心意澄明,仿佛曾在西湖徜徉五百年,今天晚上,厌倦它的陌生。

是小半仙先厌倦它,抑它先厌倦小半仙?一切都分不清了。

小半仙只忆从前的懒散,无法接受如今的种种烦恼。

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将落的金光,到了树梢,散在湖面。

袅娜的莫流年百般妩媚,江南春江水暖的画卷再一次被渲染。

碧波如镜,杨柳夹岸,青山对出,美景天天在小半仙眼前晃荡,小半仙却全然不觉,当轻风徐徐吹来,小半仙那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