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章丨兴亡远鉴(1/2)

作者:武陵年少时
“故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申子·少辅】

未央宫,宣室殿。

天子手中拿着王允由王凌代呈的奏疏,有一下没有一下的,轻轻敲打着掌心。

“臣允稽首上书……今关东饥荒,百姓多卖妻鬻子,法不能禁;凉、并之间,羌胡为乱,积年难平,此乃社稷深忧。愿陛下专顾根本,节俭民力,以弭平羌胡为首,以抚恤关东为是……臣允稽首再拜。”

心中默念完这段奏疏,天子对坐在下首的王斌、杨琦叹道:“他还是不明确自己输在了哪里。”

北军中候王斌是最懂得天子心意的人,关东群雄纷起,早就被天子视为叛逆。如今未有兴兵讨伐倒还罢了,哪里有张开怀抱逐一封赏接纳,对拥兵攻伐的行动既往不咎的道理?

倒是侍中杨琦眉头一皱,尚不明确天子是什么意思。他在天子身边也不早了,固然礼遇如常,有大事也会找他来问计商量,但他依然感到自己在天子眼中并没有达到推心置腹的地步,甚至还隐隐察觉出天子对他的戒备。

只见天子把奏疏往案上一丢,道:“他所仰赖的世出三公、经学传家的汝南袁氏,如今一个假借说客谋夺冀州,另一个擅居南阳,自立开府。这样的人,哪里有把朝廷放在眼里?如何能像王允所言,忠心辅弼汉室?”

“陛下,当年董卓专权乱政,彼等为兴汉室、清君侧,不得不暂代军权,串联各方以抗朝廷。”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虽有地区之别,却有姻亲之好,此时不得不为袁本初兄弟说几句话。“如若不是董卓顾忌关东之军,朝廷恐怕就不只是封其为太师、相国那样简略了。”

天子却不认为然,道:“如今王纲解纽,天下丧乱,各路州牧郡守拥兵自立,如同古之诸侯,趁势而起!当年袁氏即便是心存社稷,兴起义兵,所谓情随事迁,如今董卓已逝世,朝中安定,他们再拥众割据,可就心怀叵测了。”

通过王允的奏疏,以及杨琦适才的回话,天子可以从中得知朝廷内部仍有很大一批人对关东诸侯,譬如袁绍、袁术等人抱有乐观的态度,并将彼等起兵谋乱的行动视为勤王义兵。

这几日朝中已隐隐有风声,不仅不怪罪他们割裂州县,互相攻伐,反而要对他们加官进爵,予以收买。

似乎是只要朝廷这么做了,他们就会俯首帖耳,对朝廷毕恭毕敬似得。

杨琦等人拘于眼界,不如洞悉这段历史的天子知道的更明确,如今汉室威风丧尽,中心对处所的掌控力一落千丈,诸侯迭起,天下大乱。袁绍等人无不想着逐鹿中原的霸业,谁还会在乎一个偏安关中的小朝廷?

天子认为有必要同一内部、尤其是自己人的思想,让他们抛弃理想,筹备奋斗。

朝廷众人怎么想,他管不着,只要身边的亲信与他的意见保持一致就行了。

于是当着一干亲信的面,天子郑重其事的说起了这件事。

“如今世道更易,若要寻个譬喻,我认为正如平王东迁,诸侯虽仍奉周天子为主,但各自争霸,目无朝廷。”天子说道:“要诸侯称臣奉表,何其易也!如今我手握十万之兵,只需兵出河洛,杀一儆百,再赐以余者官爵,天下诸侯谁敢不服?”

天子顿了顿,往在座众人看往,见他们俱是一副严正认真的样子容貌。天子接着说道:“可这么做后,天下虽是臣服,州郡之内,却还是饿殍载道,民不聊生,与桓、灵二帝在时一般无二。既如此,于国又有何益?”

“陛下。”杨琦起身言道:“安慰关东,本是权宜之计。待天下暂且安定,陛下布施德政,缓而行之,可成集细流而成江海,积小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