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六十八章 赴宴(3/4)

作者:朕御山河
的社会,商人集团是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尤其是大商人,更是精英中的精英,是整个社会的人所向往能够成为的人。

这自然是因为商人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比较大,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商人很有钱,而有钱就能买到很多想要的东西,甚至能够买到地位。

尤其是很多西方国家,他们政权成立的本身就是代表着商人阶层的利益,政治家想要当一国元首,必须要符合这些商人的利益,得到这些商人的资助,他们就能成为一国元首,否则就只能下台,可见商人地位的崇高。

而在大唐这个时代,商人的地位却是整个社会最低的,不仅仅是大唐时代,就算是前面和后面的几个朝代,商人的地位也是最低的一层。

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时代,科技不够发达,生产力太落后了,老百姓填饱肚子才是重中之中,必须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才能养活所有的人,而若是支持商人,抬高商人的地位,则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商业,会造成种地百姓数量的下降,而这对生产是不利的。

而且,在古人的眼中,种地可以生产粮食,打造工具也能够使用,而商人本身并不生产任何东西,所以只能排在最后。

当然,统治阶级为了统治百姓,肯定要把自己的地位排在第一的位置,以显示自己地位的尊崇,便于统治老百姓。

种地可以产生最为重要的物资粮食,在帝国之中极为重要,所以,除了统治阶级之外,种地的农民就要排在第二位了,以展示帝国对农业和粮食的重视。

生活中需要各种工具,这些工具需要人来打造,这一行业也很重要,但比农业要次要一些,没有工具用,老百姓还能忍受,但若是没有粮食,老百姓会发疯的,所以,制作工具的人,只能排在最后。

至于商人,并不生产任何物品,只是负责运输和交换,是最为讨巧的行业,也是最容易发财的行业,给人的感觉就是奸诈,所以,古时候商人一直都是奸商的代名词。

古代帝国重农抑商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种地,让更少的人去经商,这比较符合古代的生产力。

若是种地的人太少,经商的人太多,则就代表负责生产的人少了,而负责交换的人多了,整个帝国的物资就会变少,这自然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而且,古代的时候,庞大的统治阶层都是不干活的,为了维持统治,还需要供养一直庞大的军队,也需要消耗粮草,所以粮食确实经常处于缺乏的状态,必须让更多的人去种地,才能缓解粮食缺乏的问题,而商人除了能够促进繁荣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需要一定数量的商人,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所需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太多的商人,否则,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比如一个有一千户人口的小城市,卖米的商人有两家就够了,一个卖米商户负责五百家,百姓二十天买一次米,则每天只有二十五户百姓去买米,完全忙的过来,若是有几十家卖米的,那就太浪费人力了,同时,还会造成商人的生意难做。

后世因为生产力提高了,老百姓并不愁吃喝,所以,有更多的人进入了商业领域,做生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直接导致了生意越来越难做,很多生意坚持不了几天就关门歇业了,破产和倒闭成了很常见的现象。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的帝国重农抑商并没有什么错误,只要这样才能保障粮食的收成,同时,也可以避免商业竞争太过激烈,从侧面保障了商人们的利益。

能得到李安的认可,这些商人都显得非常的激动,各种交头接耳,现场一时间显得有些沸腾。

李安很高兴的看向众商人,摆手示意众商人安静,并接着说道:“诸位,本官可以明确告诉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