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三章 探访(1/2)

作者:油煎番茄蛋
江安省气候宜人、水土丰美,既是鱼米之乡,又多产蚕丝棉麻,因而朝廷在江安省城景州设立锦官院,统管着江安、江靖、崇兴三省的染织事务。

埠宁郡虽隶属江安,然而处于省界边缘,在江安各郡中算是人口最少、产出最差的,其中渠安县尤其偏远穷困。

因此,景昌城的守城兵士听到埠宁乡下口音的,不免露出几分鄙视之意。

站在城门口的那两个埠宁来的乡农父子察觉到了这鄙视,不免有些局促起来。

那当爹的从肩头的搭裢中掏出路引,双手递给兵士,并询问道:“军爷,请问省城时的锦官司院在哪里呢?”

那兵士接过来,爱理不理地应着:“就是告诉你在哪条街,你个外乡来的,识得路么?”只管将东西奉到伍长手中请他查验。

儿子是个十 岁的青年人,长得颇有些健壮,听到此言,不服气地辩道:“知道在哪条街,我们不会问过去么?”

兵士听了顿时瞪起眼来,伍长却拦了拦,瞄着路引,对那父子二人道:“渠安县岑右乡来的,姓岑?”

当爹的正是贞锦依的舅舅岑水生,听他询问,连忙答道:“正是,我是岑水生,这是我儿子,岑冬子。”

伍长将路引递回,又问:“专程来省城寻锦官院的?跑这么远的路过来,做什么?”

岑水生接了收好,哈哈腰又答:“寻人,我外甥女儿在里面做事。”

伍长一抬下巴,道:“做事的且去后河桥的染织局,莫要错走到锦官衙门去。”说罢不再理会他们,带了兵士去查下一个进城的。

岑水生拉了拉儿子:“快些走,不早了。”

走出几步,才告诫道:“出门在外莫和人呕气!怎么又忘了?”

冬子将背的竹筐的带子往肩上拉了拉,口里道:“不就问个路,那当兵的分明就是瞧不起咱们。”

岑水生就手拍了他一把:“还说!咱们下乡人,人家省城里的军爷瞧不上又咋了?你才能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兴头连自个儿是谁都忘了!”

冬子不再吭声,岑水生虽知他心里未必服气,却也不再追究。

父子二人一路问着找过去,好在锦官院在省城中是个颇有名的地方,问到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两人依伍长的话,只问染织局。

被问到的人不但指给他们具体方位,有晓得内情的,还问:“你们找织匠还是染工?找织造机房的,须往后河桥街的东边去,那里都是女工。西边是染整局的,都是男工。”

原来染织局其实是织造局和染整局的合称。

听说是寻亲,又有人说:“今日锦官院有大热闹,你们怎的不去瞧瞧?只怕织造局的也都去了呢!”

父子二人忙问是什么热闹。

好几个路人便七嘴八舌地解说,二人听了好一阵才听明白:邻近的崇兴、荆右二省有三四个郡遭了雹灾,天家为了此事日夜忧心,命锦官院把今年要送去京里的贡品都卖掉,得的钱做赈灾之用。圣上宁可减了自家衣食来周济灾民,不单是那些受灾的,就是别省的百姓听了,也感念天恩呐。

锦官院督办珞大人接到旨意不敢轻忽,又虑及贡物数量有限,想着怎样多换些银两方可不负皇恩,因此想出个主意来,将那些丝锦等物拿到街市上竞卖,出价高者得。凡欲购买者,先经布政使衙门察查资质,除官员士人自用,丝行绸商亦可入市竞买。

这可是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景昌城里的商人们尤其兴奋,纷纷去布政使衙门交帖子缴纳押金,就连外藩来天朝贩丝绸瓷器的商人听到消息也都来凑热闹。

老百姓只知这是前所未有的稀奇事,却并不知道这事背后的周折。

按说朝廷赈灾,从来都有例可循,无非从当地“义仓”调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